壹、閱讀內容摘要
一、學校行政系統理論的內涵分析
(一)輸入
1.成員2.財力3.理論知識4.中央政府5.省市政府6.縣市政府7.合法結構8.其他團體
(二)轉化過程
1.結構2.文化3.動機4.領導5.行政決定6.溝通7.改變8.課程9.生涯發展
(三)輸出
1.學生成就2.教師表現3.學生成長4.組織成員成長5.學生中途輟學6.組織成員更新率7.學生曠課情形8.成員曠職情形9.成員-管理情形10.學校-社區關係11.學生對學校態度12.成員工作滿意度
(四)回饋
負向回饋可以用來矯正活動計劃的不完備。
二、九年一貫新課程教育政策形成的學校行政動力系統分析
1.教務管理系統
2.學務管理系統
3.輔導管理系統
4.改善總務處工作業務的管理方法
5.會計管理系統
6.人事管理系統
上數皆須提升處室各組之工作效率。
貳、讀後心得感想
從我擔任行政職以來,以學校實際運作觀點來看,其實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就目前國內現有大學的對應科系來看,根本是個夢靨。因為目前似乎沒有可以完全對應各大領域的科系。例如語文領域必須區分為國語文和外(英)語,而科系不同,專業自有別。哪能做好這種職前訓練。本文所提之課程統整,或許是因為在國小,所以可以比較兼顧到各領域。到了國中之後,所學因為分化專精而逐漸加深加廣,想要做課程統整已經有一定難度,加上升學主義作祟,真的能統整的起來的,或許只有兩種,一種是已經失敗的實驗班;另一種是另類學校,也就是不以升學為導向的種籽學校等非主流的學習場域。
二月底時接到國教司所發之公文,title寫著~請督促各配課課程依其所上課程實施正常教學。引起不少教師同人的反彈。有人說督促太過於嚴厲,有人說,是不是因為我教裡話有個理字,所以配給我地理課。如果是這樣,那要求我教地理,這不是強人所難嗎?其言鑿鑿,句句真切。我真的不曉得教育部國教司此舉到底用意為何?落實教學正常化,還是要教師去在校務會議為了自己領域能多配幾節課吵得不可開交嗎?難道不知道領域課程的多寡,決定教師的去留。比如我是教國文,國文滿堂數是5堂,以前因為有彈性課程,而且可以上國學常識。現在如果領域節數少一堂,代表著有人會需要超額,因為總時數不足。是不是很可怕?少子化在近期真的會讓國民教育端的教師戰戰兢兢,中期影響高中,長期影響大學和研究所,更長期則是國民素質和國力。
現在有所謂區分性教學,但目前僅限於資優類的原因,還不是因為其素質較為齊一如果移到目前所謂「常態分班」。我敢保證不出三天教師捲鋪蓋走人。因為落差太大。把正一個標準差以上的學生集中做區分性教學和把負一到正一之間的學生做區分性教學,哪種個別差異比較大?似乎不言可喻。
九年一貫應該要從源頭向海流,而不是海水倒灌。沒有領域能力要教師修那麼多專長,結果用來作為調校時的出路,或者是超額時的活路,說真格的,教育的未來在哪裡,我誠惶誠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