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閱讀內容摘要
一、陳木金(民91)指出,依照國我國目前的學校行政組織的校務行政體系,學校行政系統分教務、訓導、輔導、總務、會計、及人事管理六大支援行政系統。由校長擔任總召集人,各小組由處室主任擔任各系統之召集人,推動創新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應該結合學校行政建制組織,形成一個全校共同努力有利於改革的動力系統。因為分析學校本位課程領導的現場經驗,可以作為領導者從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可以作為具體反應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實踐的機制。
二、陳木金(民91)指出,學校領導者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務,應該遵循策略設計來規範他們的執行過程,成功的管理變革計畫,提供九年一貫課程發展的五大核心精神內涵,瞭解九年一貫的課程目標在於:
1.達成發展學生之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和諧相處能力。
2.達成發展學生之十大基本能力。
3.達成發展學生之統整學習項目為七大學習領域。
4.達成發展塑造學校風格、找到教師教學特色及展現學生之學習優勢。
5.達成發展優質教學模式來培育優良師資、提昇教師之課程發展與教學專業成熟
度。
三、陳木金(民89)指出,學校領導者如何從初始規劃、做法及情境等的設計進行導引是相當重要的主題,學校領導者如能以漢諾吸子內含「期初效應掌握敏銳度」、「混亂起源處理敏銳度」的啟示,掌握初始條件的正確度,進而控制全局,並注意初始條件的覺察,保持對學校心理、物理環境的敏銳度,注意存在個體或組織生活空間中的各種因素,洞察其可能促進或阻礙變革計畫的推動。
四、到底老師怎麼進行教學:教學是當老師拿到教學材料時,以感性做材料、以悟性做範疇、以理性作判斷、以美感來呈現的過程。解析教師的教學過程:
1.感性做材料:老師將教材與生活經驗、生命經驗做融合。教學生的東西要先教
自己,才能去教學生;如果沒有先教會自己、說服自己或融合在一起,而去教
學生的話,就會產生弔詭的困難。
2.悟性做範疇:就是要教師去檢驗、篩選,以合於認知來篩選、合於價值來篩選、
合於學生身心發展來篩選其教學行為。
3.理性作判斷:教師要如何運用智慧挑選精緻文化來作為教學現場的材料,教材
能否能夠豐富人生、生活力、生命力。
4.美感來呈現:當教師能放下教科書,自在的進行教學、侃侃而談時,就會引起
注意學生,良性的教學互動即產生了。
五、學者陳木金等人試著建構一套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如下:
1.各校首先依據學校願景分析及課程統整之原則,建構主題教學的課程地圖。
2.發展課程主題。
3.確認關鍵能力。
4.聯結七大學習領域融入主題。
5.發展教學活動設計。
6.使用八大智慧(語文智慧、邏輯數學智慧、自然觀察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智
慧、肢體智慧、內省智慧、人際智慧)作為關鍵能力,從主題的中心向外擴張,
將八大智慧與七大學習領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7.使用經驗統整、社會文化統整、知識統整進入課程設計統整,設計七大學習領
域的教學目標與活動,發展設計的「story projects」、「hand projects」、
「play projects」、「excursion projects」四大部份內涵,將教學活動設
計串成一個有意義的統整與聯結,可以促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夠宏觀地了解
統整核心主題理念。
貳、讀後心得感想
一、本篇讀後感
我一直在想,我們的九年一貫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以我自己在國中端的教育現場觀之,似乎沒有看到甚麼銜接,也沒有甚麼發展八大智慧作為關鍵能力。有的只是基測能夠考上幾個武陵高中,幾個中壢高中,或甚至一切隨緣,反正是教師是鐵飯碗。
如果我自己覺得九年一貫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現階段只適合國小,不知道會不會被打?畢竟國中生要參加基測,家長只在乎孩子考得怎麼樣,講白一點,我還未曾聽說過有哪一位推九年一貫的專家學者,自己願意讓孩子待在實驗班的或到沒有獎學金的私立高中,而是送到離家最近的公立高中職就讀?如果有,請鼓掌!我也看過一些公立或私立國中的老師,寧願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有能力分班的私校去就讀,也不願意孩子在自己沒分班的學校就讀,原因無他,名校觀念依然在台灣人的心中根深柢固。
現在推行了免試入學,立意雖好,但是還是必須留下30%給名校去用特色招生(說穿了還是考試決定入學嘛!)。如果能讀建中、北一女,你會讓自己的小孩去讀標榜五育並重的學校嗎?如果能讀台大,你會想讀18分就能上的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學校嗎?所以,我覺得留下名額讓一些明星學校得以苟延殘喘,又不會得罪既得利益團體,也不失為一個折衷的好辦法啦。
我先假設自己是王老師,也來預言一下。我猜測免試入學到最後的情況是,教育部或縣市政府教育局必須擬定一些非常公正的校內考試制度和成績計算辦法,而且各校必須統一。情況好的時候是真得能夠達到「校校是名校:我在某明星國中只能校排22,免試上不了武陵;我在比較差的國中可以效排第一,免試絕對上武陵!」、「高中職社區化:私校本來就資金充裕,設備比公校完善,制度比公校嚴謹,教師比公校肯拚(一出事就丟工作),再加上偉大英明的公私立學費齊一補助政策,大家寧可讀有獎學金的私校,也不願意讀非明星學校的公立學校」;情況惡劣的時候是「基測戰爭時間提早三年開打」、「有錢的私校幹掉後面比較沒名的公立學校,尤其是縣高,因為孩子就近入學,且招不到好學生,所以就變成一些像國中一樣的有名流氓高中,因為就進入學所以那些素質參差不期的學生會來就讀」。看起來臺灣的教育前景一片看好,是不?
我們想模仿美國公私立學校的樣版,以及學子升學方式,卻忘了考慮我們的民情和根性。美國市場導向的學校制度帶給他們哪些幫助?廢除考試以申請入學方式造成美國學子算加減乘除還要用計算機,連心算都不會。所以近年來又開始側重SAT,因為發現《No child left behind》都做到了!因為《Every child was behind as a result of no child got forward , therefore it is true that no child really left behind》。我在猜,補習班在惡性競爭下會倒閉很多間,然而剩下來的都是「補教大怪獸托拉斯」株式會社聯盟。學校老師樂得輕鬆,因為孩子正常16:00放學後一定會到補習班加強課業。屆時,大家都很高興,因為老師輕鬆,因為不用上第八節;補習班噱翻了,因為多了第八節。孩子補到缺氧,家長則是透支金錢和體力。
請注意!!!!如果你是學校教職員工,你的小孩可不能考得太好,免得人家會懷疑你孩子已經先做過學校考題了,所以才考得好,目的是要保持自己的校排,以進入免試入學「學校薦送」或「學生申請」的頭幾間明星學校。縣高啊,請在N年後(放心,這個N的數字刻度是靠左而不是靠右)準備資遣教師吧!
再過3年,一定會出現「正式流浪教師」這個專有名詞,而且可悲的是,這些正式流浪教師都是最為年輕又有衝勁的,苦於資淺,只好被超額,超到新學校他又是最資淺的,然後新學校面臨招生不足又超額,他又出去了,他的教學和服務熱忱就在這些起起伏伏的超額日子中磨損殆盡,終至消失,最後,他雖然超到一所安身立命之校了,卻已折翼無法再度燃起熊熊教育火焰雙翅了(資淺者最後也有可能被資遣,挖勒!)。
我這個人真是罪該萬死,居然如此悲觀。請讓我切腹吧!「~~鐵塊~~~啊我死不了!?」
二、《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
我在老師介紹當日就利用看影片時間上博客來買下本書,花了一個晚上看完。我的感想是,本書的文字在描寫一些虛空狀態(比如說康威在香格里拉的感受)時,會比他鋪陳的故事來得細膩、雄奇。(我個人是很不好意思想說譯者的語言都沒有用中文來想以做修飾,完全將英文一字不漏的翻成中文,所以內容很難看懂,需要看原文)
書中的角色有「康威,代表希望」、「布林克羅小姐,代表宗教」、「巴納德,代表金錢」、「馬林遜,代表冒險和未知」、「張先生,代表美好和已知」、「高喇嘛,代表平靜和安逸」、「羅澄,代表權力和舊世界」,而「香格里拉」則代表的是一個「沒有任何波瀾起伏,永世如一的修行地」。
康威本來已經接受高喇嘛的囑託,願意成為香格里拉的領導人,後來卻因禁不起馬林遜(冒險)的誘惑,和已經「心如止水」的羅澄,一起逃出香格里拉。我覺得作者試圖描述「人,對短暫、未知的自由的渴望和憧憬,大過於永恆、已知的安逸的束縛和眷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羅澄明明知道自己已經年過80,出了香格里拉會慢慢衰老成為老人,也要出去的原因。
如果可以像凡赫辛轟轟烈烈過一生,就算短暫但絢爛;也好過待在陰沉沉的古堡裡,做永生不死的卓九勒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