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針對其學校每年都做評鑑,而且似乎都做到了「揚善於公堂」。也就是將其改進最多的學校以及「增值學校」列出。我想,Grange 中學的校長Graeme Hollinshead說:「學生喜歡來上學而且他們的表現值得獲得表揚(肯定)」。這句話道出了經營學校最重要的兩個理念「學生喜歡上學」和「學生被肯定」。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校的顧客是學生。學生如果喜歡來上學,就代表學校經營的很不錯。以筆者的學校觀之,似乎絕大部分的學生來上學的唯一目的,就是屢行國民義務和拿到國中畢業證書。誠如前彰師大校長陳倬民教授所言:「在國民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一方面因為課程缺乏彈性………」這個缺乏彈性使得學生對死板板的教材不感興趣,來學校只是混日子、數饅頭。國小因為沒有升學壓力,尚且可以健全發展五育,一到國中,在升學壓力之下,所有彈性課程皆是主科,所有學習皆為升學,所有重點集中智育。這樣一來,要使學生喜歡上學,除非學生已經成為對書本的「樂之者」,但試問這又有幾人能夠?
教育部一直強調要五育均衡發展,實施免試入學。豈知免試入學碰到「文憑至上」台灣神聖價值觀,就會變成讓名校爭奪戰提前二年上演,並未能讓學生減輕壓力。而各國中校長也心知肚明,如果沒有好的升學率,學生就會外流,在少子化的時代,發展五育均衡付出的代價是學生外流,學校收不到好學生並產生教師超額問題。這種惡性循環,將會使得校長不得不將升學視為第一要務。的確,如何兼顧讓學生喜歡上學以及升學率,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再者,被視為不喜歡升學的學生,也就是選擇就業或就讀高職的學生,如何讓其喜歡上學,也是一個考驗校長領導智慧的大難題。
其實,Royton and Crompton中學校長Desmond Herlihy說:「Royton and Crompton中學優異的進展,是植基於我們全體同仁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嚴謹且系統性的規劃和實踐。」的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行政教師團隊,進而建構學校的各類學習社群,是學校能否提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每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讚賞。問題是有沒有機會獲得別人的讚賞,以及到底是哪些人應該獲得讚賞,是前半段用功努力的學生,還是後半段無心向學的學生。其實就如秦夢群老師告知苗栗縣教育處長彭富源的:「學生不必要去拉前半段,因為他們資質已經甚優,從小到大已經獲得不少掌聲;後半段就算在怎麼補救教學,成效仍然甚微,給予的掌聲僅能夠激勵及少部分人,而且也僅有極少部分人能夠提升,所以應該獲得掌聲的,是載浮載沉的這在中型曲線中間的大多數人。這些人提升,全部就會一起提升。」也就是說,被肯定的只要是群體中的最大部分學生,自然會形成一種「激勵的組織文化」,也就是「在這裡我們就會受到肯定,所以大家努力吧」的最基本信念,型素所有學生的價值觀,然後反應在所有儀式、行為、器物、看得到的事物上。
我國的中小學似乎缺少這種改進最多的評鑑,不是評給特優免受評兩年,就是優等,一般以及待改進。待改進學校要再接受一次評鑑,如再未通過就必須接受懲處,然而也未見哪一所學校真的受到懲處。這種並未提及「進步最多」的評鑑,當然不會激勵大部分的學校向上。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就如那鐘型曲線中間的一般學生一般,不受罰也不受獎。如果我們能設立並大力表揚「進步獎」,那大部分的學校就會有心爭取這個獎,久而久之,全國整體中小學必定能向上提升。
再者,校長要常常思考該如何讓大部分的學生,甚至不喜歡上學的學生喜歡來上學,而不是思考怎樣讓功課好的學生來上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