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全面式學校改革(亦稱綜合式學校改革)

這篇摘要旨在介紹數種已推行的全面式學校改革方案設計,對決定學生成功的因素做詳細的說明,並且對綜合式學校改革示範方案仔細檢視。


一、前言&第一段重點摘要

1.全面式學校改革的起源
1)近年來所推動的新方案,對協助學校裡所有學生、甚至漸被邊緣化的學生都能成功的承諾。
2)新方案共通之處在於要看到學校的進步就是看到整個學校都有進步。

2.全面式學校改革的警告
  如果只是要學校漸進式改革或認為改革只是過去式的看法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3.全面式學校改革的定義
1)是一個包含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綜合式方案,展現出跨學科的成果,並涵蓋學校和社區的健全發展以及學童個人教養。
2)是一個『再檢驗並改變學校生活的所有部分,包括態度、文化、領導、教師、社區投入、課程、設施以及財政資源』

4.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過程
1)基於Brent Keltner1998)所提出來的概念,整個改革的過程採取的是『整合』的觀點。
2)改革的過程同時也要改變影響學校環境運作的元素,並以『中心式』、『引導式』的觀點,將每一個個別的元素組合起來

5.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基礎
1基於一個『獲得學生成果需要教和學兩個傳統想法的再概念化』的信念。

6.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現況:
1)目前許多學校已經引進『全面式學校改革模式』,並有證據顯示本模式是具有效能的。
2)國會已挹注1.5億美元在『綜合式學校改革示範方案』上,將近3000所學校會獲得最少50000美元來發展這個方案。
3)每個引進模式的學校可發展它們自己研究本位的改革,以幫助所有孩子達成挑戰全州的標準。


二、心得

台灣近幾年來取它山「權力下放」之石,作突破「教育困境」之玉。一直積極強調「權力下放」、「學校本位」。只是,似乎對於一位校長而言,是頗有Donaldson2001)所謂『理性官僚模式』的上下分層負責即可,殊不知這校長可「命令」教師就範之「學校本位管理」,使教師並不覺得自己是校長下屬,要求分享決策權但卻不積極參與校務(秦夢群,2010)。而本篇摘要點出「全面式學校改革」,從「抽象根層」的文化開始,到「具體淺層」的器物創制為止;從單一個別觀點,如對「教師於教學或課程」、「學生於學習」、「家長扮演的角色」等,到一個「全面提升的統合觀」。我個人一直認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未能如同國外一般,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三點:
(一)急:急於改革,未實驗先實施。
(二)窘:經費困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質:教師素質,專業和品額受到質疑。

學生在國中服務,深覺目前校長如欲推行改革,最好將自身定義為「催化型領導者」,如果無法進行催化領導,建議先催眠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催化型領導」者。原因在於現今其他領導模式僅有某些適用於比較特殊的學校中,在大部分的學校,校長事事需要「協調統合」(妥協之正向字眼)以創造雙贏(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正向字眼)。而且教育乃百年大計,因此推動仍需以「漸進」為宜,讓成員慢慢地接受「潛移默化」之庠序。因為現今學生難教的最主要原因,如濠梁之辯,知之濠上。「尋“生”暗問“談”者誰?」,或可稍窺端倪。教師在抱怨學生難教的同時,是不是該「臨流自照」呢?
本篇宗旨無他,要建立「全面式、綜合式之專業學習社群」而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