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13):美國校長證照制度~讀後心得

本篇文章中的論點,我覺得台灣可借鏡之處在於:
1.證照分級進階
美國科羅拉多州校長證照分為「校長初級證照」、「校長專業證照」以及「校長精熟證書」三種。而這個證照是採用「分級認證進階」。也就是說除了分成三級之外,每一級期滿可換證。要進階需要一定的學位和上一級的證照。這樣對校長而言,積極面可鼓勵校長為了追求自我實現而不斷努力;消極面亦可透過換證制汰換不適任校長。是一種非常值得實施的方式。相對於我國,只要通過校長甄試,擔任校長之後,若無重大過失,在遴選後仍可持續任職,這對一位校長不啻是一種萬年保障,如同現今教師依年資進階一般。美國制度時可做為我國校長活水源泉之參考。
2.校長評量(測驗)
在教師考取主任、主任考取校長後,似乎老師的自我實現-當到學校機關首長-的目的已達成,無須再努力。這對一些校長而言不啻是一種變相的「智性剝奪」。因此目前台灣的笑長只要通過校務評鑑,參加遴選獲得過半數票即可繼續留任或調校。而有些『不適任校長』只要讓部屬做好校務評鑑即可。這大半不是校長的錯,而是制度使然。人皆有惰性,這是定律。校長如果知道必須透過考試才能夠換照,他必定能維持自己不斷獲取新知的使命感和信念。
3.鑑定中心法(實務考試)
除上述考試或測驗之外,鑑定中心法已經可以說是最完整的測量校長口試和表現的方法。輔以前述的筆試,委實已做到很完整的校長評鑑方式。這種領導能力鑑定主要在於聘定校長學校行政實務能力,且有細部指標做為依據。不至於讓教師認為校長只是會考試而已。

台灣目前有一些學校是專門開設給主任的校長培訓課程,但其過於流於功利化。以前有些縣市甚至規定一定要修畢某某學校開設的校長學分班,在校長考試能夠加8分。促使許多資歷尚淺但為了增加積分而願意前仆後繼去修習的主任。這種學分說穿了,就是以金錢去換分數。或者有些修習者會真的在學習課程中獲取更多筆試要領,而因此考取校長。只是,這種方式目前實施甚廣,也沒有被檢討,是我比較訝異的。
此外,我個人認為校長除了前述方式之外,更可以在積分中增列目前準備實施教師評鑑中的『輔導教師』的取得,因為畢竟日後當廣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時,規定校長必定為評鑑人員,若具備此資格,才能凸顯校長之專業性。
再者,我們的師傅校長似乎都是『經驗豐富』、『年資夠深』、『校長卓越領導獎得獎人』、『學校行政領導獎』等。似乎沒有辦法在實務經驗上讓初任校長能夠真正佩服並法之的五體投地。如果能參照美國這種認證制,那具有『校長精熟證書』的校長,當然配得上『師傅校長』之稱號,在信效度上也比較能讓人景仰風從。

最後,我個人的心得是如果目前台灣的校長能不斷進修,也不一定是學分或學位的取得,那對博士校長和學士校長而言會有先天上的限制。而且進修大部分皆為理論不一定有當下最夯的『實務知識』。我的意思是在學校裡修習學分,不如累積研習,而且必須嚴格規定一定得全程參與才給研習證明。例如,可以規劃校長一年至少須研習幾小時,且輔以評量,讓校長能隨時掌握教育最新脈動以及資訊不斷更新。

校長學,學校長,長學校。我國所有教育政策的通病在於『入關嚴;過程鬆;出關馳;實做墮』,希望上位者能多多正視教育學者專家所做出來之研究並納入每年或每幾期的教育政策中徹底付諸實踐。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12):NPQH模式系統對我國校長培訓系統建構之啟示~讀後心得

我覺得英國的校長專業資格檢定(以下簡稱NPQH)較台灣校長培訓制度為完善的地方,如同文後所言,在於:
一、由國家統包進行培訓
二、由專責機構辦理
三、時間較長且包含實務課程
四、實施個別差異徑路模組
五、結合資訊科技之使用
六、經費給予一定國家補助比例
七、重視師傅教導
八、取得證書過程較為嚴謹

其實我一直覺得導入日(inset day)有其必要性。本國是只要考上校長,接受培訓後如無太大差錯,一定可以取得證書。但是英國的培訓似乎花了很多心思。他們著重的不只是校長的專業訓練,同時要求校長要接受評估(鑑)。
目前職得省思的就是,似乎沒有一個國家有提供「校長充電式課程」。也就是說在取得校長證照擔任校長若干年後,就必須依規定給予「重新認證」。畢竟知識會隨著時代不斷更新。校長重新充電,將如同教師分級制一般,refresh一番。

最近八德國中的校園霸凌案,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教師和校長的長期諜對諜,交由學生來做最後一根稻草。我很難過,因為承受最後苦果的,一定是學生。被罵獨裁的校長難道真的沒在做事?絕對不是!我有一種無力感和無意義感(以後還要考校長嗎?)。也就是口耳相傳的「苦幹實幹,撤職查辦」、「東混西混,一帆風順」。我不敢說八德國中品格認證如何,但是於校長一定有做事。就算該校的許多獎章都是做出來的,那問題是有沒有做,當然有!從這一點就反映出中國人的神聖價值觀以及為悲哀之處,擺脫不了的人際關係。「人和」才是「政通」之要道。老校長就知道,水至清則無魚,若有魚則必死矣!混水才會有魚,而且魚會生魚,就可以生生不息,萬壽無疆!
其實,我很誠實地說,根本就不該頒「校長卓越領導獎」,因為其中有大部分,是顯示「息事寧人的中度執行力」和「中等以上人際關係」所交織而成。
至於霸凌會不會有解決之道,我個人也是持比較悲觀的看法。我很納悶的是,既然三期六段論的柯爾博格研究告訴我們學生在守法之前必須先經歷「避罰服從」和「相對功利」兩階段,那人本每天振臂疾呼要「零體罰」,到底有何成效?剛剛看電視,許多家長包括退休教師,尤其是現職教師,原則上是希望有適度的體罰的,這如果用『心』來連署,一定百分之百。要知道學校霸凌很簡單,只要學生每天看到教師被家長告,他就有恃無恐;只要學生每天看到兇的人就是贏家,他就敢嗆老師;只要學生知道自己的未成年可以免去許多法律責任,他就更加肆無忌憚。
請那些呼籲不能體罰的善心人士,到任何一所國中有所謂「校方頭痛學生」的班上去教教看,然後再來告訴我們,你看,我們人本的理念是正確無誤的。這時,我會非常誠懇地跪下奉其若神明。
老師現今不想管教,難道是老師們的責任嗎!電視新聞一再報導有些學生家長就是等著老師體罰其孩子,以解決家中經濟困境。難道家長不該負責嗎?這些霸凌的孩子,絕大部分都被霸凌過,而究其家世背景,可以清楚知道家長的態度,就是要錢。
斲喪教師熱誠的是甚麼?甚麼原因讓霸凌學生敢越來越囂張?這些問題似乎都有待解題。

為什麼許多混混當過兵會成熟?很簡單,因為軍中有一套連黑幫都不敢碰的秩序與公權力,以及階級分明的學長制。
我贊成適度彈性的人本。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11):趨勢領導對學校行政經營的啟示~讀後心得

   陳老師從「革命學」與「未來學」中發展出來的趨勢領導理論,分為「速度革命加快」、「創造便利措施」、「選擇豐富多樣」、「生活型態改變」、「提高附加價值」、「顧客服務至上」、「技術不斷創新」以及「品質需求提升」八大趨勢。這八大趨勢都是針對我們的顧客,也就是「家長」和「學生」所為。面對少子化的時代,的確,校長必須輔以「市場導向」的觀念去經營學校,亦必須以「原則要把握」的觀念來應對,方不致於被批為「學店」。
    現今校長的職務時在越來越難做了。也有許多外在的因素影響著學校行政運作,例如總是虎視眈眈的媒體;或者是家長會的利益糾葛;或者是教師會的只捍衛權利;或者是時常變動不定的教育政策。在在讓本來就比其他組織來得較具「安定性」的學校,轉身一變成為人人希望演出的「舞台」。不具備舞台魅力的校長就如同過氣紅牌一般;就算勉強能度過一輪;到了下一個學校又不要重新洗牌,而不能適應者,只好掛出「退兵免戰牌」,回家退休去了。

    Conley所說的很有道理,他說校長察覺到權力被分享時,權力會增加而不是減少,而這也是學校再造能否長期成功的因素。我覺得這有點像吳思《潛規則》中所談到的「君臣利益團體共生」的局面。也就是領導者必須要具有層層的領導權力部屬來行使職權,讓組織更好,如果校長能賦權,主任們和組長們會很樂意因為分權而盡心,這時校長權力必定增加。倘若校長大權獨攬,事事自把自為,主任和組長們也樂得輕鬆,且因為無權亦不必負責,這時校長權力看似很大,其實反而減少了。

    校長必須採用趨勢領導,了解當前領導趨勢。否則就會產生「歸去來兮」之歎。近年來校長很少做滿3任的,有些剛剛考上的校長壯志凌雲,本欲一展抱負。誰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綜合許多複雜和混沌的沙灘,是前浪校長的遺憾,後浪校長的惡夢。

    其實,我個人覺得為什麼「權力下放」和「賦權增能」會讓推動學校本位的校長如此苦不堪言呢?原因非常簡單,「權力下放」就是「有事校長扛」;「賦權增能」就是「賦校長空權去擔超過能力負荷的責任」。昨天九把刀到關西高中演講,校長一句「幹!真是太好聽了!」馬上招致非議。這就是很明顯的「動輒得咎」、「動靜觀瞻」。其實,在記者訪問該校學生時,會察覺學生的一致反映都是持支持校長的態度。雖然校長當眾飆粗口確有不對,但是這位校長順勢而為,這不就是趨勢領導嗎?雖然說這位校長拉近學生的距離採用這個字卻時有點不雅,但是我們是旁觀者,沒有辦法體會當天現場的狀況和氣氛,所以教育部長似乎也夠諒解,並「提醒」該名校長必須注意自己言行,並不會處罰。

    校長學是一門非常實務的「治學」而非「經學」。然而在如何掌握一些理論,達到「通經致用」,就如同今日我到武陵高中聽書法家杜忠誥先生所回答一個先從何處學書法的問題,他說:「二十年前,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說從隸書篆書或楷書學起,現在你問我,我會回答我四十七年來心得學習的心得,就是每一位大家在學習某一項技藝後,他都會領悟到自己最缺的是甚麼,我會建議你從我領悟到的最缺的那個部分開始學,而那就是我剛剛提到的『澀、穩、貫、和』!」我想,校長趨勢領導也是如此,如何從諸多師傅校長身上學到那份「領悟的缺」(也就是黃易在大唐雙龍傳所提到『遁去的一』,以及天刀宋缺所言『刀道至境』,邪王石之軒「不死印」之空潭瀝春,師妃媗之『劍心通明』)。希望這些校長能夠在陳木今老師所建置的網站上,留下他們領悟的『缺』。(我媽好友鳳山國小陳校長明年要退休了,再不快點,等他們退光光再去找他們,就有點麻煩了)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您在新學年的看法~文淵報告部分

BBC教育特派記者麥可貝克討論在新的學年開始,有甚麼改變正等著學生教師和家長。
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學生活得慘不堪言。
學習之”愛”
1.切齒痛恨進修日。
2.重獲舊日美好的開除權。
3.怎麼沒心算能力?
4.體育追不上晚餐。
5.每個孩子真的都一樣重要嗎?
後面本組同學會述原因。

心得
英國的教育在一些政府設定的教育制度上有點僵化而且變動頻繁,令人民無所適從。本文大概都是一些抱怨之言,確實也點出英國家長對於教育的憂心。台灣近來在PISA的表現並不理想,但是我們在奧林匹亞的表現卻一直非常突出。這顯示極少數的資優生和絕大多數的普通孩子逐漸產生M型現象。加上基測和免試入學,我們的孩子會被帶往哪裡。我看見十年教改那位實驗班同學眼中流露出的遺憾;我看見堅持升學那位同學的優異表現和優渥工作;我看見原民囿於原生環境的無奈。那深邃而空洞的眼神,會不會在下一輪的九年一貫,或甚至是十二年國教中快樂學習的孩子重現?我,著實擔憂!(連美國這幾年都又重新重視考試如SAT等了,證明不考試的學習是無法提升國力的,台灣怎麼還是要履其後塵呢?)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學校行政人員文摘~文淵負責的部分

小心得駛萬年船
1.基本提醒
你所讀者非全然可信。(報紙聳人聽聞或避輕就重的消息)
2.基本提醒
新聞報導猶如雙面刃。搞好和新聞記者的關係,如何利用報紙

George E. Pawlas博士在其著作《學校和社區關係的行政者指南》中,指出校長和記者打交道時,應避免下列情況:
1.三緘其口。
2.發牢騷。
3.消息過時。
4.拒人(記者)於外。
5.發表無關緊要的聲明。
6.企圖掩飾。

最佳公共關係
1.Potter說:「學校的最佳公共關係是從教職員工和學生處所得來。誰的話會比員工和小孩說的話更可信呢?」
2.家長和社區並非最在意成績,他們更在意的是對學校是否感覺良好。
3.校長必須對學校的文化和組織氣候做努力,以及提高學校的能見度。


心得
校長在治理學校時,必須妥善處理和媒體間的關係。也就是作好「危機處理」,有時危機往往是轉機,以及確立學校發言人制度,由單一窗口對外發言。惟有口徑一致,才不致於被傳媒見縫插針,甚至捕風捉影。作為一位具有「行政智慧」的校長,是懂得利用媒體的。怎麼樣兼顧媒體新聞之可讀性下,引導媒體報導自己想要的,就端賴校長的經驗和智慧。當然,文中談到前提是必須讓學校看起來很好,也就是讓教職員工、學生、學生家長以及社區感到這所學校是優質的,這樣傳媒去外面或在校內訪問到某位學生或教職員,甚至校園外某路人,才會因為其觀感來說出該校之好壞,所以校內外的人際關係分外重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幾位記者,並與其相善。這樣某台負面報導時,這時你的記者好友卻能立即給予第一手並截然不同的觀點時,一方面能因為反映真實性而提高收視率,另一方面能轉危為安,校長於此,何樂而不為?

指定閱讀(10):校長專業套裝知識的解構與校長現場經驗知識的復活~讀後心得

在後現代的今日,校長的工作好像夾雜在「解構」與「復活」兩大主勢之間,日升日落校長一天宛如後現代主義寫照下的「零碎」與「拼貼」中度過,因為校長在工作場域邂逅「人多、事雜、速度快」的問題,但又必須以「事情要完成」、「原則要把握」兩者並立來過活。(陳木金,2004)我常在想,為什麼中小學的校長和高中職的校長在工作性質上會有這麼大的不同。也就是雖然都必須面對「人多、事雜、速度快」的問題,但事實上在「對象」、「事務」以及「輕重緩急」上定調卻不一。陳老師將專業套裝知識解構為「校務發展」、「行政管理」、「教學領導」、「公共關係」以及「專業發展」五個向度,並分次說明其內涵。我認為校長必須具備的知識大約完備於此;此外,現場經驗知識的復活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以前從未接過行政,連組長都沒機會接,因為我是特教老師,如果要接也只能礙於法規規定,接特教組長,偏偏學校沒有特教組長,所以也只能在任教滿五年後參加主任考試,第一次太過自負而落榜(也因為沒有行政經驗使然),第二次於研究所畢業、並取得英檢中高級證書後,積分從68分來到了84.5分,但審查過程中亦遭到羞辱(有一位審查分數的校長直接在重未接受審查資格的老師面前對著我說:「資源班導師為什麼能加3分?他起身拿去給積分審查中心審核,立刻扣了我2.5分」,我始終忘不了他那時候對我的嘴臉,雖然他並沒有看到我其他的證書,但也讓我留下一個人必自強的自我勉勵)。雖然我以最年輕之齡(29歲)考取主任,但並未有任何欣喜之情。雖然我主任職位未滿兩年,但似乎過了十來年一般,幾乎所有輔導方面會碰到的大項都被我碰到了(友善校園訪視、生涯發展教育訪視、特教評鑑、技藝專班申請、技藝專班訪視、性騷擾與性侵害甚至墮胎等之性評會語調查小組處理、中輟生會議等等),今年校務評鑑,結束後或者我輔導室的工作大致熟絡了。
    我很高興能夠修陳老師的校長學,去年一年級就想修,也是因為第一年接主任,怕同事間耳語,不敢全請假只請半天且是下午。前年和去年的學校建築年會我都和家母(五甲國中校長)同行,今年因為遇上我輔導室辦理教育優先區親職教育講座所以不克前往,心中頗為遺憾!本欲請家母代為前往,因其校12/17校務評鑑(高雄改制,行程早排好)所以亦不克參加。所以頗為難過。雖然我的行政經歷尚淺,目前囿於孩子尚小,需和妻子一同照顧,學校行政繁忙,加上進修,蠟燭三頭燒,委實讓我對目前職位頗興「歸去來兮」之念。我以前都一直以為只要考取甚麼更高職位,人生會更光明會更讓人家敬重,從來沒想過在其職位謀其政事之任重道遠。今年修習校長學或者是一個轉機,我覺得冥冥之中似乎上天亦有所安排,只是我覺得老師的課因為內容豐富所以過得很快,巴不得多上幾個小時,畢竟回家想要看看部落格、看看老師給的網站的時間很有限,除非課堂上得老師親授,也很希望日後有機會再修習老師的課程。考校長是必經之路,只是我有許多的迷惘,校長所需知道的現場經驗知識太多了,而我覺得就全國而言,包括我們桃園縣,儲備校長有些甚至因為缺額需求,儲訓一年就馬上上戰場,完全沒有候用之調適期或實習期,或者實習期太長,借調到教育處的候用校長做了太多行政,離學生太遠;在學校內候用的又太拘泥於現場,無法了解處裡運作,且如該校是新校長,相處間亦頗為尷尬。(有先來後到之慮)
    我以前一直以為我要考上主任必須要有氣度、一定要具備怎麼樣怎麼樣的特質或者經驗,後來明白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見過許多正向的例子,也見過許多需要引以為鑑的個案。最近敝校校長要我明年報考,我告知年資太淺、資歷不足,她頗不以為然,認為我就是該去嚐試,因為考校長並不是重在積分,而是具有全面式的管理觀。我想,今年應該去試試,獲取一點經驗也好。不然修習陳老師的課程之天意何在?我會在寒假花點心思準備,畢竟本身修的是教育行政。我也沒有想要往學術方面發展,因為我的統計基礎很差,明年會多花點時間在量化方法上面。
    我曾想過如果沒接行政能做甚麼?也曾想過如果當了校長能做些甚麼?明年會去修採購法,也會想辦法通過考試。我也想過到底我應該先努力取得學位,還是先考取職位?畢竟我知道對我這麼懶散的人而言,並進並不可能(兩個小孩一個五歲一個七個月,妻子已經負擔很大,我也不希望沒有陪孩子互動,所以每天都陪他們到睡覺我才上來讀書打報告)我自忖我真的在行政職位上很盡心盡力,每天都做得很充實也很累,但是直至目前為止我似乎還未看到自己把博士班的所學應用到目前的行政職務上?我每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讀讀書,假日就是利用閒暇看看閒書。但是有時公務讓我回家極為疲倦,常常未觸書已見周公。我很著急,怕自己畢不了業,怕自己沒有發表文章,怕自己名實不符,怕自己沒有獨立研究的能力,怕自己讀得不夠多,怕自己沒時間陪妻兒………。
    希望這一切都是過渡期,或許是上天給我的一種砥礪試煉。就如同初任校長一般,先是「手忙腳亂上戰場」、「按部就班心不慌」然後至「觸類旁通多變化」到最後能夠「駕輕就熟本菁華」,然後「脫胎換骨成大家」。
    最後,希望自己能夠多加油,以免在參加筆試時墮了國內校長學執牛耳的陳老師的顏面。能像徐易男學長一般,以第一名且平均遠遠超過第二名七分之遙的名震高雄。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9):國民小學的學校學習文化評鑑指標之建構~讀後心得

一位校長要型塑學校學習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喚醒教師的專業承諾。校長先透過型塑組織之「基本信念」,借以塑造組織內個體的「價值觀」,等價值觀成型後,會逐漸陷於文化表層,也就是儀式和器物方面。最後校長只要能「維持」和「修正」即可。維持正面的,修正負面的。最重要的是舉辦慶祝活動。這是「團隊合作」的「利益團體」的型塑,胡雪巖成也在此、敗也在此。利益團體人數一多,雜音就少;利益團體人數一少,雜音就多。而可以透過這些利益團體的正式化和非正式化來尋求教師的專業承諾和專業投入。惠施多方自然得道多助。

全面式學校改革(亦稱綜合式學校改革)

這篇摘要旨在介紹數種已推行的全面式學校改革方案設計,對決定學生成功的因素做詳細的說明,並且對綜合式學校改革示範方案仔細檢視。


一、前言&第一段重點摘要

1.全面式學校改革的起源
1)近年來所推動的新方案,對協助學校裡所有學生、甚至漸被邊緣化的學生都能成功的承諾。
2)新方案共通之處在於要看到學校的進步就是看到整個學校都有進步。

2.全面式學校改革的警告
  如果只是要學校漸進式改革或認為改革只是過去式的看法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3.全面式學校改革的定義
1)是一個包含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綜合式方案,展現出跨學科的成果,並涵蓋學校和社區的健全發展以及學童個人教養。
2)是一個『再檢驗並改變學校生活的所有部分,包括態度、文化、領導、教師、社區投入、課程、設施以及財政資源』

4.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過程
1)基於Brent Keltner1998)所提出來的概念,整個改革的過程採取的是『整合』的觀點。
2)改革的過程同時也要改變影響學校環境運作的元素,並以『中心式』、『引導式』的觀點,將每一個個別的元素組合起來

5.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基礎
1基於一個『獲得學生成果需要教和學兩個傳統想法的再概念化』的信念。

6.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現況:
1)目前許多學校已經引進『全面式學校改革模式』,並有證據顯示本模式是具有效能的。
2)國會已挹注1.5億美元在『綜合式學校改革示範方案』上,將近3000所學校會獲得最少50000美元來發展這個方案。
3)每個引進模式的學校可發展它們自己研究本位的改革,以幫助所有孩子達成挑戰全州的標準。


二、心得

台灣近幾年來取它山「權力下放」之石,作突破「教育困境」之玉。一直積極強調「權力下放」、「學校本位」。只是,似乎對於一位校長而言,是頗有Donaldson2001)所謂『理性官僚模式』的上下分層負責即可,殊不知這校長可「命令」教師就範之「學校本位管理」,使教師並不覺得自己是校長下屬,要求分享決策權但卻不積極參與校務(秦夢群,2010)。而本篇摘要點出「全面式學校改革」,從「抽象根層」的文化開始,到「具體淺層」的器物創制為止;從單一個別觀點,如對「教師於教學或課程」、「學生於學習」、「家長扮演的角色」等,到一個「全面提升的統合觀」。我個人一直認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未能如同國外一般,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三點:
(一)急:急於改革,未實驗先實施。
(二)窘:經費困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質:教師素質,專業和品額受到質疑。

學生在國中服務,深覺目前校長如欲推行改革,最好將自身定義為「催化型領導者」,如果無法進行催化領導,建議先催眠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催化型領導」者。原因在於現今其他領導模式僅有某些適用於比較特殊的學校中,在大部分的學校,校長事事需要「協調統合」(妥協之正向字眼)以創造雙贏(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正向字眼)。而且教育乃百年大計,因此推動仍需以「漸進」為宜,讓成員慢慢地接受「潛移默化」之庠序。因為現今學生難教的最主要原因,如濠梁之辯,知之濠上。「尋“生”暗問“談”者誰?」,或可稍窺端倪。教師在抱怨學生難教的同時,是不是該「臨流自照」呢?
本篇宗旨無他,要建立「全面式、綜合式之專業學習社群」而矣。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指定閱讀(8)~以教學檔案為核心主軸的教師評鑑系統建構

教師欲專業自主之前,要先自行專業發展。也就是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以及『專業精神』才足以要求享有專業自主的權利。這篇文章的重點在以教學檔案作為教師在『自我效能』、『教學效能』以及『專業發展』三方面的呈現我記得以前再看別人參加教甄時,總會帶著厚厚地幾本教學檔案。那時候,非常敬佩這些教師,因為這些教學檔案可以說是這些教師豐厚的背景知識和理論實踐。我太太的教學檔案也常讓我汗顏,那時後才明白說原來真正的教師不僅是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能力、以及精神,還必須將這些個知識能力和精神以具體事物呈現出來,否則,人總會有遺忘的時候。豐厚的教學檔案可以鑑往知來,並可以時時更新,讓資訊不斷隨時代遞嬗而更新,讓經驗不斷隨歲月累積而豐厚。
    教師在建構教師評鑑系統時,最必須注意的就是教師本身是否已經做好受評鑑的準備、以及教師是否具備受評鑑的能力,更需注意的是教師能否在評鑑後獲得良好的啟示或改善的想法。本文是以教學檔案建構教師評鑑系統,留待之後的學者對在教師評鑑系統建置完成、各項評鑑測驗或量表也已經發展完備之後,對於教師受評之後的改變或改善,是否也可以發展出一套機制或系統以茲因應。
    教學效能是多向度的評鑑,因此在開發對於教學效能的評鑑指標委實重要,這時似乎不僅限於紙筆及口試,如何以一套專業的教學效能評鑑來評估教師教學效能,並能使其表現完整地呈現,似乎也是教育評鑑研究者或測驗學者努力的目標。似乎目前DIF等測驗題的使用會是不錯的選擇。
    教學檔案目前似乎不是很被重視。尤其在大家獲得教職之後,似乎沒有人會繼續做下去,希望日後實施教師分級制度時,能將這個向度納入重要指標之一。

HOW ARE STATES 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LEADERSHIP?之心得報告

~美國如何提升和支持領導~一文中提到了美國為了協助州建立能抑制或建立地方的努力,提出了一個『州立教育領導行動方案』(SAELP)。這個行動方案的基本原則就是:
1)指引方向和建立優先順序
2)擴展候選人名單
3)增進行政人員訓練和專業發展
4)對執照、證照以及認可制的建立
5)增加工作福利
6)法職權的分配
美國透過決策和財政權,建立了一套不管是任何形式的改革,在任何時間都能夠被執行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是因為前述『州立教育領導行動方案』(SAELP)中原則(1)所致。也就是說,政策的執行一定具有『方向』和『程序』,才會有『連貫性』。可作為台灣執行教育政策上的參考。

美國提供將進入該領域的準行政人員全日制的進修金額補助。讓優質的行政人員能夠輕鬆進入該領域任職,台灣或許在各種考試或公務員在職進修可以考慮此種方式,增進公務人員進修意願。

似乎台灣在通過考試後,就不再做『後設考試』。尤其是對公務員或教師而言,進修似乎是義務也是權利。並沒有硬性規定。尤其是擔任各縣市督學而言,似乎都是以聘任退休校長或是公務員擔任。我們的督學似乎不需要甚麼進修和考試或執照之類的,這點可以參考美國作法。

美國透過執照制的建立來形塑其專業,也就是初任教育領導人員必須通過ISLLC-「跨州學校領導者證照聯合會」(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 ISLLC)所提出的架構為主的測驗或評量。台灣這點似乎也是有透過考試來篩選校長,但是公務員的升級除了普考和高考間的職等劃分外,高考以上的升級似乎透過升等考得比較少,都是長官拔擢比較多,這點似乎有待商榷。

給予更多牛肉讓這些優秀的領導者願意留下來,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當前的做法。台灣的公立學校校長似乎薪水也有頂線,而且做得再好,也是只能依照年晉制升級加薪,到了所謂top以後,就沒有了。這點似乎也是目前為什麼許多優質校長寧可退休到私校去任職,也不願再留任的原因之一。是不是給予較多的優渥福利,讓這些優質校長留下來繼續打拼,也是一個值得教育主管部門去思考的問題。

釐清個人職權上的責任,而且除了透過法職權的分配,讓所有參與者,包括行政人員、教師、以及社區成員都能滿足自己權力的需求外並加以訓練讓所有人能各司其職。這點似乎可供台灣參考,因為我們的家長和社區大眾似乎不明白自己除了對學校負有權利外,同時也負有義務。許多家長在學生發生事情後,都一位地指責學校,卻忘記自己身為監護人所應為之權利與義務。或許這是因為缺少研習和訓練使然,我們的政府可以將這點列入考慮,建構一個專業發展的學校社群。

當然,學校領導是否有效,端視學生學習成果大致可見端倪。但這學習成果並非僅重視智育的表現,而是重視學生的全面性表現。但是,秦夢群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有時候使學校『看起來』有績效,比它『實際』有績效更為重要。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7):學校本位課程領導模式之行動研究與省思~讀後心得~

「兩校的教師們為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一起提昇教學專業能力的畫面,更美麗!」的確,在現今一綱多本的政策下,教師能夠獨自研發課程的已經算是稀有動物了。大部分的教師還是按照各家廠商的版本來進行教學。雖然有課綱,但是其實差異頗大,尤其國文科在選文的部分。校長在學校演的角色一直都是課程和教學領導者,因為校長是首席教師(head teacher)。如何能夠讓學校教師願意自動自發地去設計課程去精進教學,除了既定政策之外,校長的高倡導還是占了很重要的角色。只是現今的校長工作雜蕪且大小事不斷,要能夠靜下來和學校教師一起討論教學和課程,也就是在課發會中多所著墨其實比較不易。多半交由教務主任去處理。這時,如何使教務主任代替自己完成這個課程與教學的推動和實施,就考驗著校長如何有效發揮教導型領導這個模式了。
    我相信每一個學校的老師都期待著自己能夠從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如果學校教師僅是抱著一日渡一日,日日等週休,月月等寒暑假,年年等退休,這樣不僅學校運作停滯不前,學生的權益也會受到影響。如何激發學校教師肯盡心為教學付出,幕後推手還是校長。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統計數據就是教師還是比較信服於專業權,因為這種專業權會讓教師提昇其自信與喚起其使命。我也一直覺得現今的社會,為什麼會發展到這種階段,家長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我們一直引進西方學者的理論與數據,卻忘卻了中國存在一些不可抹滅的神聖價值觀和不同的種性,Adam Smith曾於其書中談到中國人是奴化很久的國家,雖然其言論或多或少有種族歧視的意味,卻也道出中國千百年來的儒術下,人民因為求報效君王所衍生的奴性。這一開放,尊師重道之威權既去,相對的動輒得咎的無力感隨之,當然教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學生在校事只要不出事那就不干我事,不干我是我自然就沒事。懶得管也害怕管是現今普遍教師的心聲。校長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夾縫中求生,也考驗校長如何發揮領導智慧,將熱忱化為行動讓教師深刻感受到。
以課程為例,文中提到校長必須先在學校進行「強弱機威」(SWOT)分析,在分析後透過集思廣益的方式,提出S策略,來推動課程發展設計,並確認想要讓學生習得之「關鍵能力」為何?並結合地方特色,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以發展創意教學的教學活動。我認為透過這種活動也可以結合目前各縣市都陸續在推動的「一校一特色」的特色認證。在不久的將來似乎可以結合高中職社區化的理念,讓各校特色能夠延續到高中職,達到「校校是名校」的理想。如此或許可以打破明星高中職迷思,使得免試入學得以推動,真正落實十二年國民教育。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Designing Schools That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文淵負責部分

Designing Schools That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設計能使學生學習進步的學校


EW: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how changes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ffect student and teacher performance?

EW可以舉出一些學習環境的改變如何影響學生和教師表現的例子呢?


Le and Dewar: We have some great examples, and a lot of them are really simple. For instance, A.E. Stevenson High School in Lincolnshire, Illinois, has integrated artwork into the school building --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work. We created galleries off the main circulation space just for displaying student artwork. The school has developed a program for buying the best student works. That happens every year. The students get a small sum, their work goes on permanent display, and they learn that it has value, not only to them, but also to people who experience it. The program is modest, but it gives students the recognition and self-confidence they need to develop their creative talents.

Le and Dewar:我們有一些很棒的例子,而其中許多都很單。舉例而言,伊利諾伊州在林肯A.E.史蒂文生高中已經將藝術品融入到學校建築內-平面和立體的作品。我們在通往主要的流動空間內創造了藝廊只是為了展示學生的美術作品。學校已經擬定一個購買學生最棒作品的方案。而且每年都在做。學生們得到一小筆錢,們的作品將會永久展示,而且他們從中學到作品不僅對他們自身,也對觀賞它的人產生價值。這個方案適度,但讓學生們了解開發他們自身創造才能的體認和自信。


Changes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lso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beyond the school. We worked on a school on Chicago South Side. It was on the sit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hat had been vacant for 14 years, and had become a real blight on the neighborhood. Chicago Public Schools decided to buy the site and develop a new high school there. The community has a rich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so the school was named Ralph Ellison -- after the author of Invisible Man.

學習環境的改變也會對學校外社區產生影響。我們在芝加哥南端經營一所學校。它是一所原來閒置了14年的國小舊址所改建,而且附近地區人士都知道它已經荒廢許久了。芝加哥公立學校總會決定買下這個舊址並且在這裡成立一個新的高中。這個社區擁有豐富的非裔美人文化,所以學校隱形人的作者-瑞夫‧艾利森-的名字來命名。


We thought about how the new building represented Ellison ideas -- that intellectual discovery is a means to freedom. We found a great quote from the book and sandblasted it onto the glass face of the building. We wanted it to be subtle enough to instill a sense of wonderment in the students and also big enough to engage the community around the school. It looks like that may be happening; a nearby resident who was very critical of the project initially, now says the school is one of the greatest things to happen in the neighborhood. He now convinced the school is going to produce great leaders.

我們思考著新建築如何呈現艾利森的觀念--的發現是通往自由的手段。我們從書中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引言而且將這段引言噴在大樓的玻璃面上。我們希望它妙到足以將驚奇的概念灌輸到學生身上,而且也大到足以吸引學校附近的社區人士。它看起來似乎已經發生了;附近一開始本來有一位對我們這個方案做法非常不以為然的居民,現在說學校是這附近社區最偉大的事物之一。他現在對學校將培育偉大的領導人這點深信不疑。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那一個下午(楚辭版)

後晌午之所覿兮,蔽桂宮之幻蝕
先希哲之所馥兮,霽蘭宇之高聳
嘲拙禺之所鄙兮,獨剛愎之難皋
柳滉樣之所晻兮,撫春水之雲舞
星璨璨之所暐兮,窮琥珀之重光
心憑噫之所羨兮,蹈洛神之飄袂
衷洋溢之所怜兮,起陳王之神思
萌先生之所告兮,慊陽貨之難諶
曉春波之所綠兮,歎驚鴻之照影
讚主任之所訄兮,訦美人之弄瓦
瀰義山之所詩兮,明夕照之暉盡
徨長鬘之所嫵兮,惜先哲之悠轉

君言之乎 初讀閻連科《風雅頌》有感

君言之乎?其靨惶惶
君言之乎?其歸嚮嚮
君言之乎?其意切切
君言之乎?其情臧臧

君言之乎?風雨無蹌
君言之乎?冬盡有霜
君言之乎?薄暮殘陽
君言之乎?孤鶩意慌

君言之乎?忡忡悢悢
君言之乎?惆惆悵悵
君言之乎?迷迷惘惘
君言之乎?黯黯殤殤

君言之乎?茱萸滿崗
君言之乎?錦鯉滿江
君言之乎?素書滿腸
君言之乎?鴻儒滿堂

君言之乎?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君兮!其何言之乎?

解構的後現代思維~以詩或歌為例

Rosenau指出後現代主義的兩條方法論就是「解釋」(construction)和「解構」(deconstruction),消解現代實體性,以及人與事物任何清晰關係。也就是說,任何現象實體的本質不是重點,重點是解離的過程中,詮釋者主體性的內省,去客觀地理解任何經過他所思維的種種現象。
Gadamer則引用「遊戲」概念來闡述詮釋者與文本相遇時所引發之個人主體性消解的狀況,那時個人已經不再是實體現象中的人,而是經驗「遊戲」的全心投入者,因為只有在那個片刻或過程中,主體消解獲致存有狀態才是真正的個人。所以如果以中國的道家思想觀之,最簡單的就是「莊周夢蝶」抑或「蝶夢莊周」!亦即主客體意識的客觀存有才是真正的存有。
Derrida則和Gadamer不同,他認為「文本之外,別無他物」也就是不融入個體主觀意識經驗去詮釋文本,而是文本在被閱讀的過程中就是一種活絡的生命。也就是說透過解構,能夠用來一窺文本真貌,不僅要讀「懂」文本,更要讀「破」文本,這個破字就隨歧異性的個體主觀地解讀而呈現不同的樣貌,例如我解讀的就是「我」式文本(I-type text);妳解讀的就是「汝」式文本(thou-type text)。
Rorty更絕,他直接否定任何合理性事物,認為不過都是人的一種信念和價值,只要合乎道德,怎麼解釋都行,亦即以善為前提的解釋都具有其價值。天啊!道德的可欲性如此根深蒂固,不管如何解離、解構、解除,它依然屹立不搖。
假設妳引用一首詩,或者一首歌來陳述自己過往的經驗或感覺,妳就是活在詩中或歌裡,當下詩或歌就是一種文本,詮釋者主體溶解在現象中,如同進入一個框架中,但是這又不是跳脫不出的框架藩籬,全憑自己自由意志而定。
說得更真確一點,排除心理學或者腦科學神經生理或心理學對大腦記憶部分的主張外,其實對一段記憶或者一種現象的存有,都是屬於自陳式觀念溶解。現象的消磨與否,其實除了和遺忘有關,更重要的是和客觀內省的文本陳述有關。妳聽一首詩或一段歌會想起過去種種,這種種在每一段時間所觸及的每一個點都會有所不同,所以觸及的強度和面向,以及稱作所謂刻骨銘心的記憶或者困窘的記憶都是主觀詮釋的個別性陳述。偶爾出現一下,Feyerabend就會跳出來告訴妳,只有一條原則必須加以保護,那就是「怎樣做都可以」!
所以傷心的或者快樂的;痛苦的或者驚喜的;沉悶的或者爽朗的,都是可以的,只要能夠勾起一段屬於自己的文本即可。其中所隱含的女性主義主體性以及抗拒性,不知道妳看見沒有?至少Kant解釋得很好,他說大部份的思辯知識都需要理性與感性在和諧狀態而非競爭狀態下所反映的喜悅的感覺(a feel of pleasure)。也就是說妳引用的那些詩或歌曲,其中如果能夠反映妳內心的悟性呈現合理概念,不管是對妳還是對旁觀者來說,那就是一種真實的敘述性存在。
妳覺得是想起詩或歌曲的妳存在在詩或歌曲裡,還是詩或歌曲因為被妳想起而使妳存在,抑或當妳想起詩或歌曲時,妳和詩以及歌曲都同時客觀地存在?

指定閱讀(6)~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讀完本篇,心理覺得發展型管理Developmental Management)的作者Lessem知識真的非常淵博。他以樹做喻,建立發展生命樹。注意「土壤」、「根」、「主幹」、「枝葉」、「果實」,在不斷遭遇危機、解決問題過程中,無論是個人組織或者是周圍環境皆可含運一股進化的特色,值得做為展望二十一世紀身為學校領導工作者的校長建構一所優質學校參考的最佳架構。木金老師又將Schein的組織文化和Senge的「五項修練」融入。我認為Lessem提出的這個發展型管理是方法,Schein的組織文化是底蘊,而Senge的「五項修練」則是實踐的方式。木金老師文中又將學校內的空間融入,分別從「學校環境」、「學校庭園」、「學校行政建築」、「普通教室」、「專科教室」、「輔助教學室」、「運動遊戲場」、「附屬建築」來探討校長如何善用發展型管理來活化塑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而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儀式」、「語言」、「實質象徵」、「故事」四種方式來實踐。我在這邊試圖融入木金老師曾提出的校園建築所需注意的空間領導,以及因應方式。

一、注意空間上所造成的領導抗拒
    學生不想上學可能因為專科教室太遠、教師不希望導師室班到四樓去而群起抵制。可以適度透過「改善心智模式」的方式,先對學生及教師做說明,使其能夠逐漸接受。

二、注意自由民主的潮流
    學校屬於相對穩定的環境,所以對領導者的接受度也會相對較為緩慢,這時候新設校或新蓋建築的校長就必須鼓勵成員參與學校空間設計,一來降低成員反彈聲浪,二來增加成員向心力,惟必須注意部是每一樣空間設計都須參考大部分成員意見,因為這樣會造成民主無限上綱,而且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之下,建築進度會因此延宕。這時就必須利用「建立共同願景」,提供一個建築未來藍圖讓組織內所有成員做參考,校長必須教導成員「系統思考」,讓其了解學校建築這樣蓋的原因為何。

三、注意企業與學校環境本質的差異
    企業環境或許提供比較舒適的環境給員工使用,但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如果在蓋建築物或硬體設備時,務必一定以學生為優先考量,這時提供Wii或投籃機就比較不適合。除給予特權之不平等傳聞外,亦會造成師生間的對立。因此,在考慮企業與學校本質差異之外,更須注意到學生和教師間的不處於平等的地位。這時候,如何協助教師和學生作「自我超越」,跳脫本來的框架來為學校一起努力,亦是校長必須花點心力去努力的課題。

四、注意「軟體」與「人境」對領導造成的影響
    軟體是學校比較屬於肉眼看不見的部分,但是許多軟體,例如到某一學校去,學生會不會做禮貌性的問候、走廊是不是充斥著髒話、教師是不是一直杯葛行政等等,在在顯示學校軟體面的展現。這個軟體面就是人境的呈現,也就是除了空間的環境之外,所呈現的另一種以人為主體的精神面的體現。如果要做到這樣,就必須實現「團隊合作」。而校長如何實踐「點、線、面、體」的空間領導,以引領學校空間和教育發展的歷程,就端看校長的領導智慧了。

    校長必須學習的功課實在太多了。發展型管理這種活化組織的管理方式,確實對今日混沌不明的學校現場而言,會有振衰起敝之功。只是我覺得直至今日,渾沌理論雖然證明了許多線性和慣性所不能解釋的現象,應用在學校也能使得校長們隨時注意「蝴蝶效應」和「奇特吸引子」藻萍之末,可以起風」的效應。從此觀之,如能應用發展型管理生生不息的從土壤吸取人文養分,採擷不斷進化的觀點為根,以因應組織變革發展盡劃為核心主幹,強化組織功能全人化經營個人發展、組織發展、社會發展伸出枝椏,營造學習型組織進而開花結果,對於任何學校應該就能秉權變而適用、乘生命而隨風了。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town schools in top ten improved ~讀後心得

英國針對其學校每年都做評鑑,而且似乎都做到了「揚善於公堂」。也就是將其改進最多的學校以及「增值學校」列出。我想,Grange 中學的校長Graeme Hollinshead說:「學生喜歡來上學而且他們的表現值得獲得表揚(肯定)」。這句話道出了經營學校最重要的兩個理念「學生喜歡上學」和「學生被肯定」。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校的顧客是學生。學生如果喜歡來上學,就代表學校經營的很不錯。以筆者的學校觀之,似乎絕大部分的學生來上學的唯一目的,就是屢行國民義務和拿到國中畢業證書。誠如前彰師大校長陳倬民教授所言:「在國民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一方面因為課程缺乏彈性………」這個缺乏彈性使得學生對死板板的教材不感興趣,來學校只是混日子、數饅頭。國小因為沒有升學壓力,尚且可以健全發展五育,一到國中,在升學壓力之下,所有彈性課程皆是主科,所有學習皆為升學,所有重點集中智育。這樣一來,要使學生喜歡上學,除非學生已經成為對書本的「樂之者」,但試問這又有幾人能夠?
    教育部一直強調要五育均衡發展,實施免試入學。豈知免試入學碰到「文憑至上」台灣神聖價值觀,就會變成讓名校爭奪戰提前二年上演,並未能讓學生減輕壓力。而各國中校長也心知肚明,如果沒有好的升學率,學生就會外流,在少子化的時代,發展五育均衡付出的代價是學生外流,學校收不到好學生並產生教師超額問題。這種惡性循環,將會使得校長不得不將升學視為第一要務。的確,如何兼顧讓學生喜歡上學以及升學率,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再者,被視為不喜歡升學的學生,也就是選擇就業或就讀高職的學生,如何讓其喜歡上學,也是一個考驗校長領導智慧的大難題。
    其實,Royton and Crompton中學校長Desmond Herlihy說:「Royton and Crompton中學優異的進展,是植基於我們全體同仁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嚴謹且系統性的規劃和實踐。」的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行政教師團隊,進而建構學校的各類學習社群,是學校能否提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每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讚賞。問題是有沒有機會獲得別人的讚賞,以及到底是哪些人應該獲得讚賞,是前半段用功努力的學生,還是後半段無心向學的學生。其實就如秦夢群老師告知苗栗縣教育處長彭富源的:「學生不必要去拉前半段,因為他們資質已經甚優,從小到大已經獲得不少掌聲;後半段就算在怎麼補救教學,成效仍然甚微,給予的掌聲僅能夠激勵及少部分人,而且也僅有極少部分人能夠提升,所以應該獲得掌聲的,是載浮載沉的這在中型曲線中間的大多數人。這些人提升,全部就會一起提升。」也就是說,被肯定的只要是群體中的最大部分學生,自然會形成一種「激勵的組織文化」,也就是「在這裡我們就會受到肯定,所以大家努力吧」的最基本信念,型素所有學生的價值觀,然後反應在所有儀式、行為、器物、看得到的事物上。
    我國的中小學似乎缺少這種改進最多的評鑑,不是評給特優免受評兩年,就是優等,一般以及待改進。待改進學校要再接受一次評鑑,如再未通過就必須接受懲處,然而也未見哪一所學校真的受到懲處。這種並未提及「進步最多」的評鑑,當然不會激勵大部分的學校向上。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就如那鐘型曲線中間的一般學生一般,不受罰也不受獎。如果我們能設立並大力表揚「進步獎」,那大部分的學校就會有心爭取這個獎,久而久之,全國整體中小學必定能向上提升。
    再者,校長要常常思考該如何讓大部分的學生,甚至不喜歡上學的學生喜歡來上學,而不是思考怎樣讓功課好的學生來上學。

Town schools in top 10 improved 前十名改進最多的學校(10/28)

A council is toasting two of its schools which have been named among the top 10 most improved in England.

一個地方議會因為它們有兩所學校被提名為前十名改進最多的學校,正舉杯慶祝。

Royton & Crompton and Grange Secondary Schools, in Oldham, have been named in the list picked from 33,855 schools.

在奧德翰的Royton Crompton中學和Grange中學這2所學校是從33,855所學校中雀屏中選(被提名)。

Crompton House Church of England School has also made it into the top 25% of schools for Value Added.

英格蘭Crompton家族教會學校也名列增值學校的前25%

Nick Hudson, Assistant Director (School Improvement), said: "This is excellent news to kick start 2006 and something we are all very pleased about."

(學校改進計畫)副主委Nick Hudson說:「這是一個敲響2006年頭彩(好的開始)以及令我們感到非常高興的超級好消息」

He added: "To have not just one, but two schools in the top ten most improved schools list and for Grange School to appear again on the top 10 list for value added, shows that our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is truly paying dividends."

他接著說:「不是只有1所,而是有2所在前10名改進最多的學校清單中,而且Grange中學在前10名改進最多的學校名單中再次上榜,顯示我們對教育的投入是有所回報的

Teachers delighted 教師們歡欣鼓舞

The rankings were worked out by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pupils who gained five A* to C grades.

「改進最多的前十名」這項排名是教育與技能部(教育部)根據該校從五個AC的成績中,學生獲得多少的比例來制訂。

The table shows the schools that improved consecutively each year from 2002 to 2005, ranking them by the size of their improvement.

在表中可見,從2002年至2005年的每一年裡,根據學校持續不斷地改進的規模大小來做排名。

Graeme Hollinshead, head teacher at Grange School, said: "The pupils enjoy coming to school and they deserve great credit for their achievements."

Grange 中學的校長Graeme Hollinshead說:「學生喜歡來上學而且他們的表現值得獲得表揚(肯定)」。

And Desmond Herlihy, head teacher at Royton and Crompton, added: "The exceptional progress of Royton and Crompton School has been founded on a positive attitude to learning and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by our staff."

而且Royton and Crompton中學校長Desmond Herlihy接著說:「Royton and Crompton中學優異的進展,是植基於我們全體同仁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嚴謹且系統性的規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