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13):美國校長證照制度~讀後心得

本篇文章中的論點,我覺得台灣可借鏡之處在於:
1.證照分級進階
美國科羅拉多州校長證照分為「校長初級證照」、「校長專業證照」以及「校長精熟證書」三種。而這個證照是採用「分級認證進階」。也就是說除了分成三級之外,每一級期滿可換證。要進階需要一定的學位和上一級的證照。這樣對校長而言,積極面可鼓勵校長為了追求自我實現而不斷努力;消極面亦可透過換證制汰換不適任校長。是一種非常值得實施的方式。相對於我國,只要通過校長甄試,擔任校長之後,若無重大過失,在遴選後仍可持續任職,這對一位校長不啻是一種萬年保障,如同現今教師依年資進階一般。美國制度時可做為我國校長活水源泉之參考。
2.校長評量(測驗)
在教師考取主任、主任考取校長後,似乎老師的自我實現-當到學校機關首長-的目的已達成,無須再努力。這對一些校長而言不啻是一種變相的「智性剝奪」。因此目前台灣的笑長只要通過校務評鑑,參加遴選獲得過半數票即可繼續留任或調校。而有些『不適任校長』只要讓部屬做好校務評鑑即可。這大半不是校長的錯,而是制度使然。人皆有惰性,這是定律。校長如果知道必須透過考試才能夠換照,他必定能維持自己不斷獲取新知的使命感和信念。
3.鑑定中心法(實務考試)
除上述考試或測驗之外,鑑定中心法已經可以說是最完整的測量校長口試和表現的方法。輔以前述的筆試,委實已做到很完整的校長評鑑方式。這種領導能力鑑定主要在於聘定校長學校行政實務能力,且有細部指標做為依據。不至於讓教師認為校長只是會考試而已。

台灣目前有一些學校是專門開設給主任的校長培訓課程,但其過於流於功利化。以前有些縣市甚至規定一定要修畢某某學校開設的校長學分班,在校長考試能夠加8分。促使許多資歷尚淺但為了增加積分而願意前仆後繼去修習的主任。這種學分說穿了,就是以金錢去換分數。或者有些修習者會真的在學習課程中獲取更多筆試要領,而因此考取校長。只是,這種方式目前實施甚廣,也沒有被檢討,是我比較訝異的。
此外,我個人認為校長除了前述方式之外,更可以在積分中增列目前準備實施教師評鑑中的『輔導教師』的取得,因為畢竟日後當廣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時,規定校長必定為評鑑人員,若具備此資格,才能凸顯校長之專業性。
再者,我們的師傅校長似乎都是『經驗豐富』、『年資夠深』、『校長卓越領導獎得獎人』、『學校行政領導獎』等。似乎沒有辦法在實務經驗上讓初任校長能夠真正佩服並法之的五體投地。如果能參照美國這種認證制,那具有『校長精熟證書』的校長,當然配得上『師傅校長』之稱號,在信效度上也比較能讓人景仰風從。

最後,我個人的心得是如果目前台灣的校長能不斷進修,也不一定是學分或學位的取得,那對博士校長和學士校長而言會有先天上的限制。而且進修大部分皆為理論不一定有當下最夯的『實務知識』。我的意思是在學校裡修習學分,不如累積研習,而且必須嚴格規定一定得全程參與才給研習證明。例如,可以規劃校長一年至少須研習幾小時,且輔以評量,讓校長能隨時掌握教育最新脈動以及資訊不斷更新。

校長學,學校長,長學校。我國所有教育政策的通病在於『入關嚴;過程鬆;出關馳;實做墮』,希望上位者能多多正視教育學者專家所做出來之研究並納入每年或每幾期的教育政策中徹底付諸實踐。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12):NPQH模式系統對我國校長培訓系統建構之啟示~讀後心得

我覺得英國的校長專業資格檢定(以下簡稱NPQH)較台灣校長培訓制度為完善的地方,如同文後所言,在於:
一、由國家統包進行培訓
二、由專責機構辦理
三、時間較長且包含實務課程
四、實施個別差異徑路模組
五、結合資訊科技之使用
六、經費給予一定國家補助比例
七、重視師傅教導
八、取得證書過程較為嚴謹

其實我一直覺得導入日(inset day)有其必要性。本國是只要考上校長,接受培訓後如無太大差錯,一定可以取得證書。但是英國的培訓似乎花了很多心思。他們著重的不只是校長的專業訓練,同時要求校長要接受評估(鑑)。
目前職得省思的就是,似乎沒有一個國家有提供「校長充電式課程」。也就是說在取得校長證照擔任校長若干年後,就必須依規定給予「重新認證」。畢竟知識會隨著時代不斷更新。校長重新充電,將如同教師分級制一般,refresh一番。

最近八德國中的校園霸凌案,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教師和校長的長期諜對諜,交由學生來做最後一根稻草。我很難過,因為承受最後苦果的,一定是學生。被罵獨裁的校長難道真的沒在做事?絕對不是!我有一種無力感和無意義感(以後還要考校長嗎?)。也就是口耳相傳的「苦幹實幹,撤職查辦」、「東混西混,一帆風順」。我不敢說八德國中品格認證如何,但是於校長一定有做事。就算該校的許多獎章都是做出來的,那問題是有沒有做,當然有!從這一點就反映出中國人的神聖價值觀以及為悲哀之處,擺脫不了的人際關係。「人和」才是「政通」之要道。老校長就知道,水至清則無魚,若有魚則必死矣!混水才會有魚,而且魚會生魚,就可以生生不息,萬壽無疆!
其實,我很誠實地說,根本就不該頒「校長卓越領導獎」,因為其中有大部分,是顯示「息事寧人的中度執行力」和「中等以上人際關係」所交織而成。
至於霸凌會不會有解決之道,我個人也是持比較悲觀的看法。我很納悶的是,既然三期六段論的柯爾博格研究告訴我們學生在守法之前必須先經歷「避罰服從」和「相對功利」兩階段,那人本每天振臂疾呼要「零體罰」,到底有何成效?剛剛看電視,許多家長包括退休教師,尤其是現職教師,原則上是希望有適度的體罰的,這如果用『心』來連署,一定百分之百。要知道學校霸凌很簡單,只要學生每天看到教師被家長告,他就有恃無恐;只要學生每天看到兇的人就是贏家,他就敢嗆老師;只要學生知道自己的未成年可以免去許多法律責任,他就更加肆無忌憚。
請那些呼籲不能體罰的善心人士,到任何一所國中有所謂「校方頭痛學生」的班上去教教看,然後再來告訴我們,你看,我們人本的理念是正確無誤的。這時,我會非常誠懇地跪下奉其若神明。
老師現今不想管教,難道是老師們的責任嗎!電視新聞一再報導有些學生家長就是等著老師體罰其孩子,以解決家中經濟困境。難道家長不該負責嗎?這些霸凌的孩子,絕大部分都被霸凌過,而究其家世背景,可以清楚知道家長的態度,就是要錢。
斲喪教師熱誠的是甚麼?甚麼原因讓霸凌學生敢越來越囂張?這些問題似乎都有待解題。

為什麼許多混混當過兵會成熟?很簡單,因為軍中有一套連黑幫都不敢碰的秩序與公權力,以及階級分明的學長制。
我贊成適度彈性的人本。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11):趨勢領導對學校行政經營的啟示~讀後心得

   陳老師從「革命學」與「未來學」中發展出來的趨勢領導理論,分為「速度革命加快」、「創造便利措施」、「選擇豐富多樣」、「生活型態改變」、「提高附加價值」、「顧客服務至上」、「技術不斷創新」以及「品質需求提升」八大趨勢。這八大趨勢都是針對我們的顧客,也就是「家長」和「學生」所為。面對少子化的時代,的確,校長必須輔以「市場導向」的觀念去經營學校,亦必須以「原則要把握」的觀念來應對,方不致於被批為「學店」。
    現今校長的職務時在越來越難做了。也有許多外在的因素影響著學校行政運作,例如總是虎視眈眈的媒體;或者是家長會的利益糾葛;或者是教師會的只捍衛權利;或者是時常變動不定的教育政策。在在讓本來就比其他組織來得較具「安定性」的學校,轉身一變成為人人希望演出的「舞台」。不具備舞台魅力的校長就如同過氣紅牌一般;就算勉強能度過一輪;到了下一個學校又不要重新洗牌,而不能適應者,只好掛出「退兵免戰牌」,回家退休去了。

    Conley所說的很有道理,他說校長察覺到權力被分享時,權力會增加而不是減少,而這也是學校再造能否長期成功的因素。我覺得這有點像吳思《潛規則》中所談到的「君臣利益團體共生」的局面。也就是領導者必須要具有層層的領導權力部屬來行使職權,讓組織更好,如果校長能賦權,主任們和組長們會很樂意因為分權而盡心,這時校長權力必定增加。倘若校長大權獨攬,事事自把自為,主任和組長們也樂得輕鬆,且因為無權亦不必負責,這時校長權力看似很大,其實反而減少了。

    校長必須採用趨勢領導,了解當前領導趨勢。否則就會產生「歸去來兮」之歎。近年來校長很少做滿3任的,有些剛剛考上的校長壯志凌雲,本欲一展抱負。誰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綜合許多複雜和混沌的沙灘,是前浪校長的遺憾,後浪校長的惡夢。

    其實,我個人覺得為什麼「權力下放」和「賦權增能」會讓推動學校本位的校長如此苦不堪言呢?原因非常簡單,「權力下放」就是「有事校長扛」;「賦權增能」就是「賦校長空權去擔超過能力負荷的責任」。昨天九把刀到關西高中演講,校長一句「幹!真是太好聽了!」馬上招致非議。這就是很明顯的「動輒得咎」、「動靜觀瞻」。其實,在記者訪問該校學生時,會察覺學生的一致反映都是持支持校長的態度。雖然校長當眾飆粗口確有不對,但是這位校長順勢而為,這不就是趨勢領導嗎?雖然說這位校長拉近學生的距離採用這個字卻時有點不雅,但是我們是旁觀者,沒有辦法體會當天現場的狀況和氣氛,所以教育部長似乎也夠諒解,並「提醒」該名校長必須注意自己言行,並不會處罰。

    校長學是一門非常實務的「治學」而非「經學」。然而在如何掌握一些理論,達到「通經致用」,就如同今日我到武陵高中聽書法家杜忠誥先生所回答一個先從何處學書法的問題,他說:「二十年前,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說從隸書篆書或楷書學起,現在你問我,我會回答我四十七年來心得學習的心得,就是每一位大家在學習某一項技藝後,他都會領悟到自己最缺的是甚麼,我會建議你從我領悟到的最缺的那個部分開始學,而那就是我剛剛提到的『澀、穩、貫、和』!」我想,校長趨勢領導也是如此,如何從諸多師傅校長身上學到那份「領悟的缺」(也就是黃易在大唐雙龍傳所提到『遁去的一』,以及天刀宋缺所言『刀道至境』,邪王石之軒「不死印」之空潭瀝春,師妃媗之『劍心通明』)。希望這些校長能夠在陳木今老師所建置的網站上,留下他們領悟的『缺』。(我媽好友鳳山國小陳校長明年要退休了,再不快點,等他們退光光再去找他們,就有點麻煩了)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您在新學年的看法~文淵報告部分

BBC教育特派記者麥可貝克討論在新的學年開始,有甚麼改變正等著學生教師和家長。
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學生活得慘不堪言。
學習之”愛”
1.切齒痛恨進修日。
2.重獲舊日美好的開除權。
3.怎麼沒心算能力?
4.體育追不上晚餐。
5.每個孩子真的都一樣重要嗎?
後面本組同學會述原因。

心得
英國的教育在一些政府設定的教育制度上有點僵化而且變動頻繁,令人民無所適從。本文大概都是一些抱怨之言,確實也點出英國家長對於教育的憂心。台灣近來在PISA的表現並不理想,但是我們在奧林匹亞的表現卻一直非常突出。這顯示極少數的資優生和絕大多數的普通孩子逐漸產生M型現象。加上基測和免試入學,我們的孩子會被帶往哪裡。我看見十年教改那位實驗班同學眼中流露出的遺憾;我看見堅持升學那位同學的優異表現和優渥工作;我看見原民囿於原生環境的無奈。那深邃而空洞的眼神,會不會在下一輪的九年一貫,或甚至是十二年國教中快樂學習的孩子重現?我,著實擔憂!(連美國這幾年都又重新重視考試如SAT等了,證明不考試的學習是無法提升國力的,台灣怎麼還是要履其後塵呢?)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學校行政人員文摘~文淵負責的部分

小心得駛萬年船
1.基本提醒
你所讀者非全然可信。(報紙聳人聽聞或避輕就重的消息)
2.基本提醒
新聞報導猶如雙面刃。搞好和新聞記者的關係,如何利用報紙

George E. Pawlas博士在其著作《學校和社區關係的行政者指南》中,指出校長和記者打交道時,應避免下列情況:
1.三緘其口。
2.發牢騷。
3.消息過時。
4.拒人(記者)於外。
5.發表無關緊要的聲明。
6.企圖掩飾。

最佳公共關係
1.Potter說:「學校的最佳公共關係是從教職員工和學生處所得來。誰的話會比員工和小孩說的話更可信呢?」
2.家長和社區並非最在意成績,他們更在意的是對學校是否感覺良好。
3.校長必須對學校的文化和組織氣候做努力,以及提高學校的能見度。


心得
校長在治理學校時,必須妥善處理和媒體間的關係。也就是作好「危機處理」,有時危機往往是轉機,以及確立學校發言人制度,由單一窗口對外發言。惟有口徑一致,才不致於被傳媒見縫插針,甚至捕風捉影。作為一位具有「行政智慧」的校長,是懂得利用媒體的。怎麼樣兼顧媒體新聞之可讀性下,引導媒體報導自己想要的,就端賴校長的經驗和智慧。當然,文中談到前提是必須讓學校看起來很好,也就是讓教職員工、學生、學生家長以及社區感到這所學校是優質的,這樣傳媒去外面或在校內訪問到某位學生或教職員,甚至校園外某路人,才會因為其觀感來說出該校之好壞,所以校內外的人際關係分外重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幾位記者,並與其相善。這樣某台負面報導時,這時你的記者好友卻能立即給予第一手並截然不同的觀點時,一方面能因為反映真實性而提高收視率,另一方面能轉危為安,校長於此,何樂而不為?

指定閱讀(10):校長專業套裝知識的解構與校長現場經驗知識的復活~讀後心得

在後現代的今日,校長的工作好像夾雜在「解構」與「復活」兩大主勢之間,日升日落校長一天宛如後現代主義寫照下的「零碎」與「拼貼」中度過,因為校長在工作場域邂逅「人多、事雜、速度快」的問題,但又必須以「事情要完成」、「原則要把握」兩者並立來過活。(陳木金,2004)我常在想,為什麼中小學的校長和高中職的校長在工作性質上會有這麼大的不同。也就是雖然都必須面對「人多、事雜、速度快」的問題,但事實上在「對象」、「事務」以及「輕重緩急」上定調卻不一。陳老師將專業套裝知識解構為「校務發展」、「行政管理」、「教學領導」、「公共關係」以及「專業發展」五個向度,並分次說明其內涵。我認為校長必須具備的知識大約完備於此;此外,現場經驗知識的復活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以前從未接過行政,連組長都沒機會接,因為我是特教老師,如果要接也只能礙於法規規定,接特教組長,偏偏學校沒有特教組長,所以也只能在任教滿五年後參加主任考試,第一次太過自負而落榜(也因為沒有行政經驗使然),第二次於研究所畢業、並取得英檢中高級證書後,積分從68分來到了84.5分,但審查過程中亦遭到羞辱(有一位審查分數的校長直接在重未接受審查資格的老師面前對著我說:「資源班導師為什麼能加3分?他起身拿去給積分審查中心審核,立刻扣了我2.5分」,我始終忘不了他那時候對我的嘴臉,雖然他並沒有看到我其他的證書,但也讓我留下一個人必自強的自我勉勵)。雖然我以最年輕之齡(29歲)考取主任,但並未有任何欣喜之情。雖然我主任職位未滿兩年,但似乎過了十來年一般,幾乎所有輔導方面會碰到的大項都被我碰到了(友善校園訪視、生涯發展教育訪視、特教評鑑、技藝專班申請、技藝專班訪視、性騷擾與性侵害甚至墮胎等之性評會語調查小組處理、中輟生會議等等),今年校務評鑑,結束後或者我輔導室的工作大致熟絡了。
    我很高興能夠修陳老師的校長學,去年一年級就想修,也是因為第一年接主任,怕同事間耳語,不敢全請假只請半天且是下午。前年和去年的學校建築年會我都和家母(五甲國中校長)同行,今年因為遇上我輔導室辦理教育優先區親職教育講座所以不克前往,心中頗為遺憾!本欲請家母代為前往,因其校12/17校務評鑑(高雄改制,行程早排好)所以亦不克參加。所以頗為難過。雖然我的行政經歷尚淺,目前囿於孩子尚小,需和妻子一同照顧,學校行政繁忙,加上進修,蠟燭三頭燒,委實讓我對目前職位頗興「歸去來兮」之念。我以前都一直以為只要考取甚麼更高職位,人生會更光明會更讓人家敬重,從來沒想過在其職位謀其政事之任重道遠。今年修習校長學或者是一個轉機,我覺得冥冥之中似乎上天亦有所安排,只是我覺得老師的課因為內容豐富所以過得很快,巴不得多上幾個小時,畢竟回家想要看看部落格、看看老師給的網站的時間很有限,除非課堂上得老師親授,也很希望日後有機會再修習老師的課程。考校長是必經之路,只是我有許多的迷惘,校長所需知道的現場經驗知識太多了,而我覺得就全國而言,包括我們桃園縣,儲備校長有些甚至因為缺額需求,儲訓一年就馬上上戰場,完全沒有候用之調適期或實習期,或者實習期太長,借調到教育處的候用校長做了太多行政,離學生太遠;在學校內候用的又太拘泥於現場,無法了解處裡運作,且如該校是新校長,相處間亦頗為尷尬。(有先來後到之慮)
    我以前一直以為我要考上主任必須要有氣度、一定要具備怎麼樣怎麼樣的特質或者經驗,後來明白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見過許多正向的例子,也見過許多需要引以為鑑的個案。最近敝校校長要我明年報考,我告知年資太淺、資歷不足,她頗不以為然,認為我就是該去嚐試,因為考校長並不是重在積分,而是具有全面式的管理觀。我想,今年應該去試試,獲取一點經驗也好。不然修習陳老師的課程之天意何在?我會在寒假花點心思準備,畢竟本身修的是教育行政。我也沒有想要往學術方面發展,因為我的統計基礎很差,明年會多花點時間在量化方法上面。
    我曾想過如果沒接行政能做甚麼?也曾想過如果當了校長能做些甚麼?明年會去修採購法,也會想辦法通過考試。我也想過到底我應該先努力取得學位,還是先考取職位?畢竟我知道對我這麼懶散的人而言,並進並不可能(兩個小孩一個五歲一個七個月,妻子已經負擔很大,我也不希望沒有陪孩子互動,所以每天都陪他們到睡覺我才上來讀書打報告)我自忖我真的在行政職位上很盡心盡力,每天都做得很充實也很累,但是直至目前為止我似乎還未看到自己把博士班的所學應用到目前的行政職務上?我每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讀讀書,假日就是利用閒暇看看閒書。但是有時公務讓我回家極為疲倦,常常未觸書已見周公。我很著急,怕自己畢不了業,怕自己沒有發表文章,怕自己名實不符,怕自己沒有獨立研究的能力,怕自己讀得不夠多,怕自己沒時間陪妻兒………。
    希望這一切都是過渡期,或許是上天給我的一種砥礪試煉。就如同初任校長一般,先是「手忙腳亂上戰場」、「按部就班心不慌」然後至「觸類旁通多變化」到最後能夠「駕輕就熟本菁華」,然後「脫胎換骨成大家」。
    最後,希望自己能夠多加油,以免在參加筆試時墮了國內校長學執牛耳的陳老師的顏面。能像徐易男學長一般,以第一名且平均遠遠超過第二名七分之遙的名震高雄。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9):國民小學的學校學習文化評鑑指標之建構~讀後心得

一位校長要型塑學校學習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喚醒教師的專業承諾。校長先透過型塑組織之「基本信念」,借以塑造組織內個體的「價值觀」,等價值觀成型後,會逐漸陷於文化表層,也就是儀式和器物方面。最後校長只要能「維持」和「修正」即可。維持正面的,修正負面的。最重要的是舉辦慶祝活動。這是「團隊合作」的「利益團體」的型塑,胡雪巖成也在此、敗也在此。利益團體人數一多,雜音就少;利益團體人數一少,雜音就多。而可以透過這些利益團體的正式化和非正式化來尋求教師的專業承諾和專業投入。惠施多方自然得道多助。

全面式學校改革(亦稱綜合式學校改革)

這篇摘要旨在介紹數種已推行的全面式學校改革方案設計,對決定學生成功的因素做詳細的說明,並且對綜合式學校改革示範方案仔細檢視。


一、前言&第一段重點摘要

1.全面式學校改革的起源
1)近年來所推動的新方案,對協助學校裡所有學生、甚至漸被邊緣化的學生都能成功的承諾。
2)新方案共通之處在於要看到學校的進步就是看到整個學校都有進步。

2.全面式學校改革的警告
  如果只是要學校漸進式改革或認為改革只是過去式的看法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3.全面式學校改革的定義
1)是一個包含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綜合式方案,展現出跨學科的成果,並涵蓋學校和社區的健全發展以及學童個人教養。
2)是一個『再檢驗並改變學校生活的所有部分,包括態度、文化、領導、教師、社區投入、課程、設施以及財政資源』

4.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過程
1)基於Brent Keltner1998)所提出來的概念,整個改革的過程採取的是『整合』的觀點。
2)改革的過程同時也要改變影響學校環境運作的元素,並以『中心式』、『引導式』的觀點,將每一個個別的元素組合起來

5.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基礎
1基於一個『獲得學生成果需要教和學兩個傳統想法的再概念化』的信念。

6. 全面式學校改革的現況:
1)目前許多學校已經引進『全面式學校改革模式』,並有證據顯示本模式是具有效能的。
2)國會已挹注1.5億美元在『綜合式學校改革示範方案』上,將近3000所學校會獲得最少50000美元來發展這個方案。
3)每個引進模式的學校可發展它們自己研究本位的改革,以幫助所有孩子達成挑戰全州的標準。


二、心得

台灣近幾年來取它山「權力下放」之石,作突破「教育困境」之玉。一直積極強調「權力下放」、「學校本位」。只是,似乎對於一位校長而言,是頗有Donaldson2001)所謂『理性官僚模式』的上下分層負責即可,殊不知這校長可「命令」教師就範之「學校本位管理」,使教師並不覺得自己是校長下屬,要求分享決策權但卻不積極參與校務(秦夢群,2010)。而本篇摘要點出「全面式學校改革」,從「抽象根層」的文化開始,到「具體淺層」的器物創制為止;從單一個別觀點,如對「教師於教學或課程」、「學生於學習」、「家長扮演的角色」等,到一個「全面提升的統合觀」。我個人一直認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未能如同國外一般,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三點:
(一)急:急於改革,未實驗先實施。
(二)窘:經費困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質:教師素質,專業和品額受到質疑。

學生在國中服務,深覺目前校長如欲推行改革,最好將自身定義為「催化型領導者」,如果無法進行催化領導,建議先催眠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催化型領導」者。原因在於現今其他領導模式僅有某些適用於比較特殊的學校中,在大部分的學校,校長事事需要「協調統合」(妥協之正向字眼)以創造雙贏(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正向字眼)。而且教育乃百年大計,因此推動仍需以「漸進」為宜,讓成員慢慢地接受「潛移默化」之庠序。因為現今學生難教的最主要原因,如濠梁之辯,知之濠上。「尋“生”暗問“談”者誰?」,或可稍窺端倪。教師在抱怨學生難教的同時,是不是該「臨流自照」呢?
本篇宗旨無他,要建立「全面式、綜合式之專業學習社群」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