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指定閱讀(8)~以教學檔案為核心主軸的教師評鑑系統建構

教師欲專業自主之前,要先自行專業發展。也就是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以及『專業精神』才足以要求享有專業自主的權利。這篇文章的重點在以教學檔案作為教師在『自我效能』、『教學效能』以及『專業發展』三方面的呈現我記得以前再看別人參加教甄時,總會帶著厚厚地幾本教學檔案。那時候,非常敬佩這些教師,因為這些教學檔案可以說是這些教師豐厚的背景知識和理論實踐。我太太的教學檔案也常讓我汗顏,那時後才明白說原來真正的教師不僅是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能力、以及精神,還必須將這些個知識能力和精神以具體事物呈現出來,否則,人總會有遺忘的時候。豐厚的教學檔案可以鑑往知來,並可以時時更新,讓資訊不斷隨時代遞嬗而更新,讓經驗不斷隨歲月累積而豐厚。
    教師在建構教師評鑑系統時,最必須注意的就是教師本身是否已經做好受評鑑的準備、以及教師是否具備受評鑑的能力,更需注意的是教師能否在評鑑後獲得良好的啟示或改善的想法。本文是以教學檔案建構教師評鑑系統,留待之後的學者對在教師評鑑系統建置完成、各項評鑑測驗或量表也已經發展完備之後,對於教師受評之後的改變或改善,是否也可以發展出一套機制或系統以茲因應。
    教學效能是多向度的評鑑,因此在開發對於教學效能的評鑑指標委實重要,這時似乎不僅限於紙筆及口試,如何以一套專業的教學效能評鑑來評估教師教學效能,並能使其表現完整地呈現,似乎也是教育評鑑研究者或測驗學者努力的目標。似乎目前DIF等測驗題的使用會是不錯的選擇。
    教學檔案目前似乎不是很被重視。尤其在大家獲得教職之後,似乎沒有人會繼續做下去,希望日後實施教師分級制度時,能將這個向度納入重要指標之一。

HOW ARE STATES 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LEADERSHIP?之心得報告

~美國如何提升和支持領導~一文中提到了美國為了協助州建立能抑制或建立地方的努力,提出了一個『州立教育領導行動方案』(SAELP)。這個行動方案的基本原則就是:
1)指引方向和建立優先順序
2)擴展候選人名單
3)增進行政人員訓練和專業發展
4)對執照、證照以及認可制的建立
5)增加工作福利
6)法職權的分配
美國透過決策和財政權,建立了一套不管是任何形式的改革,在任何時間都能夠被執行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是因為前述『州立教育領導行動方案』(SAELP)中原則(1)所致。也就是說,政策的執行一定具有『方向』和『程序』,才會有『連貫性』。可作為台灣執行教育政策上的參考。

美國提供將進入該領域的準行政人員全日制的進修金額補助。讓優質的行政人員能夠輕鬆進入該領域任職,台灣或許在各種考試或公務員在職進修可以考慮此種方式,增進公務人員進修意願。

似乎台灣在通過考試後,就不再做『後設考試』。尤其是對公務員或教師而言,進修似乎是義務也是權利。並沒有硬性規定。尤其是擔任各縣市督學而言,似乎都是以聘任退休校長或是公務員擔任。我們的督學似乎不需要甚麼進修和考試或執照之類的,這點可以參考美國作法。

美國透過執照制的建立來形塑其專業,也就是初任教育領導人員必須通過ISLLC-「跨州學校領導者證照聯合會」(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 ISLLC)所提出的架構為主的測驗或評量。台灣這點似乎也是有透過考試來篩選校長,但是公務員的升級除了普考和高考間的職等劃分外,高考以上的升級似乎透過升等考得比較少,都是長官拔擢比較多,這點似乎有待商榷。

給予更多牛肉讓這些優秀的領導者願意留下來,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當前的做法。台灣的公立學校校長似乎薪水也有頂線,而且做得再好,也是只能依照年晉制升級加薪,到了所謂top以後,就沒有了。這點似乎也是目前為什麼許多優質校長寧可退休到私校去任職,也不願再留任的原因之一。是不是給予較多的優渥福利,讓這些優質校長留下來繼續打拼,也是一個值得教育主管部門去思考的問題。

釐清個人職權上的責任,而且除了透過法職權的分配,讓所有參與者,包括行政人員、教師、以及社區成員都能滿足自己權力的需求外並加以訓練讓所有人能各司其職。這點似乎可供台灣參考,因為我們的家長和社區大眾似乎不明白自己除了對學校負有權利外,同時也負有義務。許多家長在學生發生事情後,都一位地指責學校,卻忘記自己身為監護人所應為之權利與義務。或許這是因為缺少研習和訓練使然,我們的政府可以將這點列入考慮,建構一個專業發展的學校社群。

當然,學校領導是否有效,端視學生學習成果大致可見端倪。但這學習成果並非僅重視智育的表現,而是重視學生的全面性表現。但是,秦夢群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有時候使學校『看起來』有績效,比它『實際』有績效更為重要。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指定閱讀(7):學校本位課程領導模式之行動研究與省思~讀後心得~

「兩校的教師們為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一起提昇教學專業能力的畫面,更美麗!」的確,在現今一綱多本的政策下,教師能夠獨自研發課程的已經算是稀有動物了。大部分的教師還是按照各家廠商的版本來進行教學。雖然有課綱,但是其實差異頗大,尤其國文科在選文的部分。校長在學校演的角色一直都是課程和教學領導者,因為校長是首席教師(head teacher)。如何能夠讓學校教師願意自動自發地去設計課程去精進教學,除了既定政策之外,校長的高倡導還是占了很重要的角色。只是現今的校長工作雜蕪且大小事不斷,要能夠靜下來和學校教師一起討論教學和課程,也就是在課發會中多所著墨其實比較不易。多半交由教務主任去處理。這時,如何使教務主任代替自己完成這個課程與教學的推動和實施,就考驗著校長如何有效發揮教導型領導這個模式了。
    我相信每一個學校的老師都期待著自己能夠從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如果學校教師僅是抱著一日渡一日,日日等週休,月月等寒暑假,年年等退休,這樣不僅學校運作停滯不前,學生的權益也會受到影響。如何激發學校教師肯盡心為教學付出,幕後推手還是校長。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統計數據就是教師還是比較信服於專業權,因為這種專業權會讓教師提昇其自信與喚起其使命。我也一直覺得現今的社會,為什麼會發展到這種階段,家長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我們一直引進西方學者的理論與數據,卻忘卻了中國存在一些不可抹滅的神聖價值觀和不同的種性,Adam Smith曾於其書中談到中國人是奴化很久的國家,雖然其言論或多或少有種族歧視的意味,卻也道出中國千百年來的儒術下,人民因為求報效君王所衍生的奴性。這一開放,尊師重道之威權既去,相對的動輒得咎的無力感隨之,當然教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學生在校事只要不出事那就不干我事,不干我是我自然就沒事。懶得管也害怕管是現今普遍教師的心聲。校長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夾縫中求生,也考驗校長如何發揮領導智慧,將熱忱化為行動讓教師深刻感受到。
以課程為例,文中提到校長必須先在學校進行「強弱機威」(SWOT)分析,在分析後透過集思廣益的方式,提出S策略,來推動課程發展設計,並確認想要讓學生習得之「關鍵能力」為何?並結合地方特色,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以發展創意教學的教學活動。我認為透過這種活動也可以結合目前各縣市都陸續在推動的「一校一特色」的特色認證。在不久的將來似乎可以結合高中職社區化的理念,讓各校特色能夠延續到高中職,達到「校校是名校」的理想。如此或許可以打破明星高中職迷思,使得免試入學得以推動,真正落實十二年國民教育。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Designing Schools That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文淵負責部分

Designing Schools That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設計能使學生學習進步的學校


EW: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how changes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ffect student and teacher performance?

EW可以舉出一些學習環境的改變如何影響學生和教師表現的例子呢?


Le and Dewar: We have some great examples, and a lot of them are really simple. For instance, A.E. Stevenson High School in Lincolnshire, Illinois, has integrated artwork into the school building --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work. We created galleries off the main circulation space just for displaying student artwork. The school has developed a program for buying the best student works. That happens every year. The students get a small sum, their work goes on permanent display, and they learn that it has value, not only to them, but also to people who experience it. The program is modest, but it gives students the recognition and self-confidence they need to develop their creative talents.

Le and Dewar:我們有一些很棒的例子,而其中許多都很單。舉例而言,伊利諾伊州在林肯A.E.史蒂文生高中已經將藝術品融入到學校建築內-平面和立體的作品。我們在通往主要的流動空間內創造了藝廊只是為了展示學生的美術作品。學校已經擬定一個購買學生最棒作品的方案。而且每年都在做。學生們得到一小筆錢,們的作品將會永久展示,而且他們從中學到作品不僅對他們自身,也對觀賞它的人產生價值。這個方案適度,但讓學生們了解開發他們自身創造才能的體認和自信。


Changes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lso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beyond the school. We worked on a school on Chicago South Side. It was on the sit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hat had been vacant for 14 years, and had become a real blight on the neighborhood. Chicago Public Schools decided to buy the site and develop a new high school there. The community has a rich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so the school was named Ralph Ellison -- after the author of Invisible Man.

學習環境的改變也會對學校外社區產生影響。我們在芝加哥南端經營一所學校。它是一所原來閒置了14年的國小舊址所改建,而且附近地區人士都知道它已經荒廢許久了。芝加哥公立學校總會決定買下這個舊址並且在這裡成立一個新的高中。這個社區擁有豐富的非裔美人文化,所以學校隱形人的作者-瑞夫‧艾利森-的名字來命名。


We thought about how the new building represented Ellison ideas -- that intellectual discovery is a means to freedom. We found a great quote from the book and sandblasted it onto the glass face of the building. We wanted it to be subtle enough to instill a sense of wonderment in the students and also big enough to engage the community around the school. It looks like that may be happening; a nearby resident who was very critical of the project initially, now says the school is one of the greatest things to happen in the neighborhood. He now convinced the school is going to produce great leaders.

我們思考著新建築如何呈現艾利森的觀念--的發現是通往自由的手段。我們從書中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引言而且將這段引言噴在大樓的玻璃面上。我們希望它妙到足以將驚奇的概念灌輸到學生身上,而且也大到足以吸引學校附近的社區人士。它看起來似乎已經發生了;附近一開始本來有一位對我們這個方案做法非常不以為然的居民,現在說學校是這附近社區最偉大的事物之一。他現在對學校將培育偉大的領導人這點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