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指 定 閱 讀 心 得(3):日本現代教育改革對我國校長學校經營的啟示

壹、閱讀內容摘要
一、日本現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一九七一年的改革起源
1.小學小班化
2.個人化教學
3.高中必修世界史
4.中學增加英語教學節數
5.教師可以休假參加海外旅行
6.增加國家預算外聘英語教師
7.海外歸國學生設立特殊班級
(二)一九九八年的改革(四個主要方向)
1.心靈教育:重視同理心。
2.適性教育:尊崇個性,選校多樣化。
3.權力下放:由上而下改為草根式發展。
4.產學合作:落實理論(研究)與實務(執行)並重。
(三)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
1.人道意識的培養
2.創造能力的培養
3.學校經營的革新
4.基教法制的修改
日本教育改革需有「全國人民一致的共識」以及「經濟界的支持與協助」。

二、日本現代教育改革策略的核心技術
(一)教育制度的革新與豐富人性的培育
1.教育制度的改革
2.教育制度彈性化
3.教學內容再建構
4.豐富人性的培育
5.環境教育的充實
6.提升教職員資質
7.地方教行體系的改善
8.入學考試的改善
9.高等教育機關的活化
(二)靈機應對社會需求的變化
1.少子高齡社會的應對
2.培養可接班的科技人才,因應社會需求振興學術研究
3.教育基礎的文化振興
4.貫穿學校內外的體育之振興
(三)積極聯合學校外的社會
1.學校、家庭與地區社會的聯合強化
2.推進學校外的體驗活動
3.適切的應對欺凌問題、藥物濫用等問題
(四)透過留學生推進國際化
1.留學生留學後,增進人的理解
2.留學生留學後,增進人權尊重
3.留學生留學後,增進溝通能力
4.留學生留學後,增進對己-彼國的了解
(五)擴大教育改革範圍以及設定經濟界等定期性的協議

三、日本現代教育改革對我國學校經營的啟示
(一)經營有特色之學校
我國學校經營特色實應該抓住該校學生學習狀況與本質,以及地區樣態和特色。
(二)導入「綜合學習時間」
即「體驗學習時間」。或有類於我國彈性課程或社團活動時間。陳木金指出,我國校長的學校經營如何藉著「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兩大核心能力的加強,來發展出適用學校之課程教學,並且讓學生能夠擁有教科書外的實際體驗,利用綜合時間,以提升教師專業使命感以及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三)植入創造力於學校體系
兼顧課業也充分將創造力元素質於學校體系中,也就是植入課程和學校行政中,藉由創造力來改善行政效率後,聯結行政與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四)落實「道德的時間」/「心之教育」
學者陳木金所指出的「領導之靈」。在日本就是使學生產生尊重人性的精神以及對珍惜生命的理念,養成日本人民的主體性。推進豐富的體驗活動以將「心之教育」之道德教育內化到學生內心中。
(五)培養學校教職員的力量
校長必須與學校教職員共同合作,使學校教學與行政人員皆能高揚其責任感與使命感,即「以主任為中心」,培育教職員化「實踐力」為「指導力」,增進學生學習效果。給予「研修機會」,也就是研習進修,讓教職員不斷充電,與時俱進,不至於落伍。
貳、讀後心得感想
    主任儲訓班曾到日本參訪,因此特此貼上兩篇,並非偷懶,而是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時感受確實很深刻。是以為之,望師莫怪!
日本櫻花小學參訪-真正落實的生活禮節課程
 
    一個國家的高度,建構在其根深蒂固的文化脈絡裡。日本自戰後,積極重建至今業已六十餘年,雖然其戰後負債甚鉅,但日本國力在戰後仍能夠快速回復,原因無他,乃在於其國民的民族意識強烈,團結意識濃厚,每一個日本國民就如同螞蟻一般,具有「國-我」信念(Nation-I),此即為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的最佳寫照。                                                   
    參訪小學前,我們第一天就到成田山新勝寺,看到兩個日本小學生穿著制服、戴著制式帽子、背著制式書包,感覺頗有紀律(圖1)。回顧台灣小學生,有些學校甚至很少穿著制服,更遑論帽子和書包,我想紀律是台灣目前品格教育無法實施得當的最主要原因。學校也有組織文化,它的具體展現就在於創制和器物上,校徽是文化,校歌也是文化,校長就是型塑文化的推手,我一直在想台灣這種西化甚深而且太過自由的國家,如果沒有統一的紀律或制度,學校要發展各項特色一定沒問題(涉及臺灣人的運作價值觀),但是要涵化學生的道德或品格可能會有困難。到了新勝寺有感,遂寫下:
      成田山前車馬稀,新勝寺裡石像奇;
      不動神尊威嚴立,櫻花雪落欲霑衣。
    第二天參訪櫻花小學,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到底我們國民中小學的道德與倫理課程到哪裡去了?台灣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把它併入生活或社會學習課程中,但是我曾和宸偉討論過,他告訴我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會上這門課,主要是被其他課程分掉了。我覺得很可惜,想到一個月前,在課堂上,隆介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以前國小學的四維八德都有一個簡明扼要的解釋與故事範例可供參考,例如「禮」就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就是正正當當的行為等,所以以前學生明顯比較守規矩(現在學生比較不好敎,當然和學歐美學制有點關係)。現今日本做得很簡單,他們由文部省頒行簡單的教育目標,由各級學校去執行,月有月目標、週有週目標,且排定課程實際執行所以學校馴服於國家的統治,「國家-學校」之間形成一種簡單的互惠關係。(Wirt&Kirst,1989)看到日本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先舉手、起立、靠椅子、回答問題,而且發言踴躍,他們連「敬禮」、「打招呼」都一再反覆練習,而且似乎樂此不疲(圖2)。我看到可愛有禮的學生,我看到成功的公民教育,我看到公民教育背後那受惠的強大國家,我還看到了文化底蘊的根深蒂固。耳邊突然聽到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對我輕聲地說:「有什麼樣的國家,就有什麼樣的教育」(As is the state ,so is the school

日本六本木中學參訪-穿在鞋子上的紀律

    第三天參訪位於東京市區的六本木中學,和小學一樣,一進校門就得脫鞋換鞋,國小我注意到他們是穿學校拖鞋,國中則是規定穿著室內球鞋,每位學生必須在鞋子後面寫上名字,每個年級有自己的顏色,如同我們的姓名牌一般。就ParsonsAGIL模式而言,學校具有「潛在」(Latency)功能,其表現不必然與其他機構一般,具有生存上的絕對需求。(雖然台灣現今小校整併盛行,但績效不佳的大校仍有學生就讀,只要升學率好即可)但如何發揮潛在的功能,潛移默化地將學生教養成國家的公民,仍有賴學校的運作機制。
    在進入六本木中學參觀,實際進入教室內觀看課程後,我發現課堂上老師的教法其實和台灣差別不大,但是學生聽課的專注程度,以及學生所使用的課本,我覺得讓我看到比較精美的印刷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和芬蘭一般,都強調教材生活化。此並不是說台灣的教科書沒有,只是課本的精美以及元素週期表,甚至掛在外面的海報,都讓我有一種我現在就是沉浸在化學的天地中,這種學習氛圍的塑造,就是湯志民教授想要強調的不教最好的「境教」,無聲無息地自然涵化學習的動機和想要學習的感覺。
    此外,讓我感到最特別的是,他們的教室與教室之間除了廊道銜接外,更重要的是以各個空間都不閒置,都備有桌椅和置書櫃,櫃中擺滿書籍。化學教室旁就擺化學書籍,語文教室旁就擺語文書籍,使得「處處有桌椅、時時可學習」,呈現「圖書館校園」(campus of library)的環境。如果就「設施」(facilities)而言,台灣的專科教室似乎比不上他們,但是如果就「設備」(equipments)而言,台灣其實很多學校的設備都比他們好,只是歸根究底,還是學生沒有具備「校家共識」(school-family consensus),因此我們的硬體設施都比較不敢直接擺放在專任教室,怕學生破壞,乾脆鎖在儲藏室等報廢,造成使用率不佳等問題。追根究底地說,還是在於台灣學生的基本信念(basic assumption)問題,未完全形成學校的東西就好像我家的東西一般,要愛惜使用。當然,異質化高的國中小,良莠不齊是一定的,但我們何時可以到達日本這樣的境界,端賴我們這些學校的行政人員來協助形塑組織文化,進而展現在學校的環境裡。
    日本國民中學的教育目標更為精簡,總共僅六個字「自主;勤勉;共生」。我想各先進國家的教育目標大同小異,在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強調的四項能力,其中「自主」就是「learning to be」;「勤勉」就是「learning to do」;「共生」則是「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由此三項能力涵化「學習」-「learning to know」。
    讓我真正感到佩服的,是他們的無障礙設施,真正強調無障礙。不管是從上樓梯的點字扶手、電梯、各種可以推開的活動門,以及依進入就自動感應亮燈的廁所,甚至開闊的廊道,都顯示出其極為貼切的無障礙環境。我不認為無圍牆的學校才能培養開放的心胸,其實圍牆一直都在心裡,此次參訪讓我感覺到,原來有圍牆的學校也可以這麼有紀律,這麼沒有限制,這麼培養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國家公民!

其時有感,亦蒙同學之邀,不自慚地在我們那一期寫下參訪之序:
第十期主任儲訓班北遊日本序
初春時氣祥,吾輩遊扶桑;獨志雖難泱,共識蒂深藏
成田山靜蕩,新勝寺幽敞;不動明王像,弘法昔開光
櫻花小學堂,稚子紀律臧;淺草神社旁,櫻落雪流芳
六本木學庠,少年謹涵養;登臨鐵塔上,俯睨如參商
蘆湖波蕩漾,箱根剎蒼曠;美華溫泉鄉,富士遙相望
平和鐘聲響,樹影照殘陽;偕友勝自賞,孤騖落大荒
押花陣陣香,歸意密密長;明治神宮行,出閣淚含眶
銘心萬難忘,育我多理想;不虛來此趟,行路勝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